□本报记者衣春翔 见习记者王婧 马上就要毕业的东北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爽最近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在植物生物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Pl ant Cel l》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同时,她还做了一个“大”决定——留在龙江,为我省、为国家“育”出抗旱树种。 李爽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做实验的时候既要能扛起一大麻袋土做灭菌处理,又要耐得住寂寞,坐在显微镜前日复一日地观察,寻找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而就在细微的变化里,李爽有了大发现。去年,她所在的团队从毛果杨木质部中鉴定出了抗旱基因,为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进行林木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被《Pl ant Cel l》推选为热点论文,向领域内专家重点推荐。 这项研究成果的诞生,是李爽及其所在团队一千多个日夜在实验室反复取样、培育、测量、观察的结果。一次次把样本放入载玻片,一次次取样、分析,看似差不多的动作一天要重复10几个小时,通宵做实验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有时候搭个小床,有时候就在电脑前一趴。“一般人看我们的实验过程可能是枯燥、简单动作的重复,但在我们看来每一次实验都有独特的意义,面对每一个载玻片,我们思考的都是如何继续改进实验,如何做得更好。” 谈起毕业后的去向,李爽十分坚定:“黑龙江有这样好的林木遗传育种平台,我要继续留在这里,继续我的育种研究,为绿色龙江和绿色中国多做点贡献。” 李爽正在做实验。 本报记者衣春翔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