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华在村里的先优榜前。
□文/摄本报记者崔立东 永德村位于绥滨县北岗乡东北角。600多户人家,3万多亩耕地,堪称绥滨县第一大村。但过去的永德徒有其“大”,产业没发展,村民生活没起色。 现在不一样了。借着脱贫攻坚战役的东风,永德脱贫摘帽,成为全县的典型。 村民说,永德人日子过好了,是因为选对了带头人,要感谢村党支部书记“小华子”。 “小华子”是谁?永德村党支部书记王伟华。 亲戚说,好事儿轮不到亲戚头上 2014年,永德村迎来了第四任村支部书记,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42岁的王伟华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2016年脱贫攻坚行动开始后,一次,北岗乡党委书记孙增宽到永德村了解贫困户的情况。“看明细,全村有73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32人。我当时纳闷,永德是全县最大的村,660户,1841人,贫困人口数不对劲吧?” 孙增宽查看评选贫困户的原始记录,发现了问题:原本在册的李凤梅、汪淑清、王莲英等3人均未列入贫困户名单。 驻村第一书记姜忠君解释说,这3人都是村干部的家属,按条件都够,主动退出了。 提起这事,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德才、村委会会计姜运成说,当时小华子都让岳母李凤梅退出了,“我们俩也不好意思跟老百姓争啊。” 刘德才说,永德村的贫困户90%以上是因病、因残致贫,这三人也都是因病致贫,小华子的岳母患脑梗和心脏病,治病拉下不少饥荒。 王伟华说,“当村干部,你就要行的端、做的正,好事不能只顾着自己,一人做事百人看,村干部是通过做事树立威信的。” 在农村,通过拱地头、磨牛地逐渐扩大自家耕地面积很普遍。今年初,全省对新增地源进行“清化收”整顿,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普查,全村新增地源有8303亩,少的一亩两亩,多的二三十亩。占全村耕地的四分之一。 “清化收”工作因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工作难度大。王伟华要求村支部、村委会党员干部带头,积极主动退出多余耕地或补交价款。他第一个把自己多出的两亩六分地补交了391.5元,看书记交了,其他村干部和党员纷纷跟进,村民也积极响应。这项被农村称为老大难的工作,永德村仅用4个月在全乡第一个完成工作任务,新增地8303亩地,集体收入124万元。 这件事王伟华感触颇深,要想治理好一个村子,必须先管好自己和身边的人。“自己干净,老百姓才能信服,干事才有底气。” “小华子当村里的一把手,胳膊肘往外拐,好事儿轮不到亲戚头上!”表哥柳运成说,“别说我是他亲戚,他都赶不上朋友。” 百姓的事,都是大事 2016年,永德村党支部在党建创建中,要求每一名党员都要用一句话的形式向村民公开承诺,王伟华的承诺是:“只要我当一天村支部书记,就要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干不好,对不起老百姓!”这是王伟华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永德村有这样一户肖姓人家。3间平房,老少三辈,三儿子、儿媳、孙子住东头,老两口住西头。过去,肖家外债累累,儿子患病,日子过不下去。 如今东屋已经空出来,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儿子儿媳已经带着孩子去城里开启新的生活,这个曾经破败的家庭又走上了正轨。 肖家的变故与破败皆受累于老肖的大儿子一家,因长孙患严重心脏病,医治5年不幸去世,留下了90多万元的外债。不堪重负的大儿子,外出躲债一去不返。 为了省下钱给大哥还债,老三肖显伟和妻子郑金亭结婚时啥都没置办,婚后,两人去海南打工替大哥还债。倒霉的是肖显伟误入传销骗局,被骗10多万元,致精神崩溃,患上严重精神病。每天药费就需要100元。为了给三儿子看病,肖家又欠下6万多元外债。 王伟华先帮老肖梳理了债务,除去医保能报销的20多万元,肖家仍欠70多万元,这其中有一半是高利息借贷。他把债主找到一起,“你们有带腿的(利息)钱从现在开始不能再计算了,一笔勾销。”“如果同意我的方案,这钱老肖还不上,我还;如果不同意,那我就不管了。”债主们纷纷点头应允。止住了借贷利息,肖家还债有望。 随后,王伟华和村两委研究如何帮肖家还债、解套、走出困境。通过给肖显伟一家申请救济、承包耕地、以工抵债等方式,给肖家创造了“8条来钱道”,累计起来每年有6万元的收入。 子债父还,兄债弟还。老肖一家人善良、忠厚、勤快的品格打动了很多人,村民纷纷伸出援手。经过3年的努力,肖家已经还了20多万元外债。 肖家一家人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没有小华子,没有各级领导的关心,我这个家早就散了,感谢村支部、感谢共产党。”说起这段经历,老肖几度哽咽。 守住家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干不好,对不起老支书。”这句话也常挂在王伟华嘴边。 今年71岁的老支书吕显贵当了2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现在身患癌症已经退休的他还在为村里做事。“小华子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他人品好,对永德老百姓有感情。”这是吕显贵对王伟华的评价。 王伟华1990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团支部书记,后任民兵连长,2005年任村委会主任,一步步成长起来。2014年村党支部和2017年换届,王伟华两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刚刚脱贫的永德村并没达到全民富裕的程度,但是,永德的家底是殷实的。早在1964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开始植树造林,目前1800亩的林木已经长大成材,成为全县面积最大的村集体林。55年,村党支部几任老书记一棒接一棒,将这笔财富传承下来,交给永德村的后生。 经县林业局测算,这片林子至少值3000万元,且以每年100万元的速度增值。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了这片林子,王伟华心里有底,村民们心里也踏实,这就是永德村的“金山银山”。 近几年,不少人找到村里,商量林地“见缝插针”开垦的事,也有村民提出要伐树分钱,但都被王伟华拒绝了,“过去村里穷,老支书都没卖林子,现在村里条件好了,更不能卖了。几代人汗珠子攒起来的家底,在我这不能卖。” 除了这座“金山银山”,永德还有一个“印钞机”——光伏发电,这是王伟华带领的村党支部留给永德村后人的另一笔财富。2017年12月,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永德村投资210万元将村里废弃的大沙坑利用起来,建起了太阳能光伏电站。“靠吸收太阳能,一天能产90多度电,按一度电7角钱计算,一天能出600多块钱。投用一年半多已经挣了44万元了,在国家电网存着呢。”王伟华说,这笔钱谁也不能动,留给贫困户。 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支撑是关键。在王伟华的带领下,永德村党支部建立了“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扶贫模式,通过党支部领办了7个合作社,链接73户贫困户实现每年增收1000元,村集体经济也实现增收30万元。发挥地多人多优势,建设了5万亩水稻智能催芽车间,由6个水稻种植合作社经营,并在全村推广“羊鸭稻”共生有机种植模式。目前全村已经发展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 2018年,永德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王伟华要干的事还很多,永德村虽然整体算是脱贫摘帽,但还有因病致贫、因残致贫6户13人未脱贫,他感觉肩上的担子不轻;村民种了6000亩大豆,效益一直不好,他要筹建一个榨油厂,把老百姓的大豆消化了;他还要在任内快速增加集体积累,争取实现老人免费养老、孩子免费上学、村民免费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