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董新英
平贝种植在铁力市年丰乡永丰村有近50年的历史,但大多以一家一户在小园中分散种植。这个季节平贝已经收获完毕,铁力市凯丰平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片繁忙景象,挑拣、清洗、晾晒……十几名村民正在忙碌着。从什么时候平贝种植开始成规模的?村民说,是从刘官发成立合作社开始。
2014年,永丰村村民刘官发带头成立合作社,种植、加工、销售,永丰村平贝产业延伸了链条。如今入社农户135户,平贝种植面积600余亩,“平贝亩效益5万元以上,最高峰达到13万元。”听刘官发讲述平贝投入和收益,记者对人均耕地不足3亩的永丰村发展平贝产业有了更深的感触。
1974年出生的刘官发和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打工两年,没少挨累,没赚到啥钱。”刘官发决定回乡创业。从几分地到几亩地,刘官发一点点积累,到2014年,平贝种植达到了一定规模。他想联合村里4户有种植经验的种植户成立了合作社。
刘官发说,永丰村一直有种植平贝的传统,但局限于一家一户的零散种植,没有形成规模,种植技术也都是传统的方式,效益不理想。“我就发动大伙都种平贝,平贝两年收获,亩效益高,身边的乡亲看到合作社效益好,还有分红,纷纷加入合作社。”刘官发说,2015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户加入了合作社,2017年底入社人数达到了95人,如今入社农户135户,种植面积600多亩。
只管种植不行,要销出好价格才算赢。刘官发在立足优质平贝生产的基础上,合作社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行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产地认证等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形成了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的合作组织。
“你看这晾晒场、储藏库、烘干室都是合作社成立之后一点一点投入的,硬件跟上了,产品质量也就跟上了。”刘官发带头出去跑订单,拿到了吉林草还丹药业40吨400万元和广州药业38吨的干贝购销合同。通过与药企直接对接,打开了销售渠道,拓宽了销售领域,保证了种植户的稳定收益。
致富不忘乡亲,刘官发积极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现增收致富。贫困户林庭海今年60岁,家里两口人。“我家也种了一亩地的平贝,家里活干完了,就来合作社打工,一共半个月活,能挣3000元。”像林庭海一样在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不在少数。此外,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还可享受分红收益。2016年带动贫困户39人,分红3900元;2017年至2018年带动贫困户71人,分红12万余元。刘官发说:“一人富不算富,一村富刚上路”。
当地政府对合作社给予大力支持,3年累计提供扶贫贴息贷款220万元,今年将发放贴息贷款300万元。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更加有了底气。
永丰村村民在平贝合作社务工增收。 本报记者刘心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