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大庆会战时期的“五面红旗”之一。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于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王进喜,1923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村,1949年玉门解放后到钻井队工作。1958年7月,王进喜首先提出“(钻井进尺)月上千(米),年上万,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奋斗目标,1959年创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全国最新纪录。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参加了建国10周年大庆的国庆观礼。 参加群英会期间,他看见北京街头因缺油而背上煤气包行驶的汽车,从内心感到歉疚。听说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他提出申请参加大庆石油会战。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赶赴大庆。4月2日,从玉门发出的钻机运抵萨尔图。可当时吊车、汽车、拖拉机非常少,60多吨重的钻机设备无法卸车、搬运和安装。面对重重困难,王进喜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马家窑附近的萨55井,安装起来。连续苦干三天三夜,王进喜没离开过车站和井场。会战领导小组做出决定,号召全油田职工“学习铁人王进喜,人人做铁人”。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钻后,他被滚堆的钻杆砸伤了脚,当时就昏了过去。被送进医院后,他又从医院跑出来,回到第二口井场拄着双拐指挥打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井场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他们用加水泥的办法,提高泥浆比重压井喷。然而,水泥加进泥浆池就沉底,又没有搅拌器,王进喜毫不犹豫地扔掉拐杖,奋不顾身一跃而下,用身体搅拌泥浆。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同志纷纷跳入泥浆池。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压住了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 1965年,王进喜任钻井指挥部副指挥。他坚持深入基层,不脱离群众,依然保持着“跑井”的老习惯,到现场去解决生产、技术和后勤服务等问题。他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职工生活格外关心。为帮助孩子们就近入学,他还亲自当校长办起“苇棚小学”,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铁人小学”“铁人中学”。在荣誉面前,王进喜说:“成绩完全属于党,我们小本上只能记差距。” 王进喜经常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为了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王进喜在长达30多年的与艰难困苦斗争中,积劳成疾,患上晚期胃癌。组织上曾给他一些补助,他却一笔笔地记上账,想着在临终前交给组织。1970年11月15日,因医治无效,王进喜与世长辞,终年仅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