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二环高架桥。

哈站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 本报记者郭俊峰摄

王岗地道桥。

二环西线一期。
夯实管线基础打造高品质步行街
按照国家建设高品位步行街要求,中央大街整体改造今年摆上哈市城市建设日程表。上半年开始,哈尔滨市住建局组织启动了中央大街区域地下管线设施的升级改造和道路恢复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改造各类管线150余公里、恢复沥青道路约2.7万平方米,步道板铺装约9.6万平方米,百年老街中央大街区域管线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为高品质步行街打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央大街是哈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多条辅街地下管线大多建设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设施老旧、承载能力渐弱,成为升级改造最大障碍。哈市住建局迎难而上,会同规划、城管、交管、交通、文旅等部门和道里区政府,组织协调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单位,勇担重任、破解难题,率先打响了中央大街整体改造先期战役。
中央大街区域百年老房不仅各种管线老化严重,还存在部分无水户、无气户和集中供热覆盖盲区。哈市住建局在工程启动之初,组织道里区和各管线单位对区域内管线设施和用户情况进行摸底,结合中央大街实施业态升级的要求,按照“着眼提档升级,全区域保障”原则,对所属管线进行升级改造谋划,形成了全面提升功能、覆盖整体用户的管线区域改造方案,以及分区域、分时段组织实施的改造建设计划。
管线改造工程面临线位复杂、交通组织压力大的难题,更涉及文物保护、公交线路调整、树木移植保护、道路恢复等多个事项。在多条道路、多项管线同步启动情况下,哈市住建局与规划、城管、交管、交通等各部门和道里区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保开工、保竣工、保交通的施工要求。
西五道街供热管线改造仅用5天就完成了两条大管径管线改造和道路恢复工作;西十三道街和上游街管线施工中,对规划线位较近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管线进行同沟施工,缩短了建设工期……周密的工程组织,也是中央大街区域管线改造工程的一大亮点。由于工期要求紧、社会关注度高,市住建局要求,各管线单位提前做好施工队伍、材料、设备的准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同时,市住建局对管线工程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组织质检部门现场跟踪监督,严格管控管线工程及道路修复工程质量。
太阳岛景区绿道投用
市民畅享绿色慢行时光
通过绿道串联起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市民打造低碳绿色生活,为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哈市在太阳岛景区修建6条总长为25公里的绿道。绿道利用景区现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沿途串联了太阳岛公园、太阳岛历史文化街区、中东铁路公园等著名景点,不仅丰富了太阳岛景区景观的游览路线,同时加强了太阳岛景区与中东铁路公园之间的景观联系,给市民又提供一个亲近自然、观赏大剧院的绝佳场所。
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哈尔滨风景资源,积极拓展市民休闲活动空间,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以太阳岛免费开放为契机,突出传统“三野”文化,哈市住建局全市范围内谋划了多层次的景观绿道系统。
据了解,今年建设的哈尔滨绿道一期工程,覆盖了太阳岛景区、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太阳岛银滩绿色休闲景区、哈尔滨群力外滩生态湿地、金河湾湿地植物园五大景区,连接景区、公园、湖泊、湿地等重要公共空间。哈尔滨绿道系统建设按“可进入、可参与、生态化、本土化”的理念,倡导都市慢生活,鼓励绿色出行。在绿道建设中充分考虑了经济性和生态性,特别是在湿地区域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原有植被和生态基础上,实现最小限度的施工干预。
哈站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投用
立体交通疏解格局便利旅客出行
今年9月25日,哈站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如期投用。按照技术领先、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工程实现了南北站房之间、南北广场与地下交通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了南北通透,上进下出,国铁、地铁和市政交通同点接驳互通的立体交通疏解格局。
据了解,哈站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工程由地面广场及地下交通枢纽两部分组成。“目前,旅客可通过候车长廊进出南北广场,也可在地下出站区直接乘坐出租车及社会车辆离开车站,还可以沿指示通道步行到地面乘坐公交车。”哈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工程师连龙告诉记者。
改造后的哈尔滨火车站将具备高峰时段最高聚集人数1.5万人的规模,年发送旅客3760万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韩波邢汉夫采写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苏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