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马镫包括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由骑者踏脚的部分,即镫环;二是将马镫悬挂在马鞍两侧的镫柄或镫穿。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东北方的草原地区,约在公元3世纪中叶到4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就可能已开始出现马镫。 1957年夏,黑龙江省文化局在泰来县平安乡后窝堡屯清理了一座辽墓,墓葬保存较好,为一长方形竖穴砖壁墓。墓口至地表只有16厘米。墓室长2.8米,上口宽1.25米,深0.78米,墓穴四壁用青砖砌筑。葬具已朽,只发现数枚铁棺钉。人骨架保存尚好,为仰身葬式。在人骨架左手处有鹿角柄的铁匕首,右边靠近墓壁有一个琥珀制品,头骨上部放有陶瓮、陶罐各一,左边有一残灰陶罐,腰部附近左侧有一副铁马镫,足部左边有一铁锅。铁马镫,已腐蚀,高15厘米,宽12厘米。它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它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历史。 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而在此之前,骑兵骑在马背上飞驰射箭时,必须减速或者下马拉弓射箭;交战双方在马背上的格斗中,也不能竭尽全力大幅度摆动,否则会失去平衡而落马。马镫的发明,就使骑兵的双脚有了强劲的支撑之点。有了它,人类战争史才真正迎来了骑兵无敌的年代。马镫最早是用皮革制成的,随后演变出有银、铜、铁、铁鎏银等不同的材质。它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辛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