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军(左)在林甸县实验村指导农民棚室油桃修剪整枝技术。
岳奎忠(右)深入林甸县牧场指导科学养牛。本报记者彭溢摄
张慧(右)在海伦市共荣乡指导农民辣椒种植。
□潘明华本报记者彭溢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上,我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张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杨凤军及组织实施单位省农科院获得通报表扬。 据了解,我省自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积极组织全省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服农、助农、富农,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明显成效。 据省科技厅统计,截至2019年10月末,我省在国家平台认定的省级自然人科技特派员总数达4427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已覆盖全省13个市地和28个贫困县,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新机具装备、新品种、新产品8134项(个),领办创办协办企业351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8个,直接带动104556户农民实现了增收。 科技特派员制度被老百姓誉为农业技术进步的“发动机”,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有力地促进了地方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和涉农企业发展壮大、农业先进技术装备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人才入村农民致富盼来引路人 “二十多头牛放在牧场托养,俺和老伴还能在牧场打工,一年能多赚十多万元,是过去自个儿养牛的10倍。”在大庆市林甸县众晔牧场,农民韩传江美滋滋地说。 走在牧场里,没有传统养牛的刺鼻味道。牧场主于守龙感叹,“最初靠传统经验散养几十头牛,养得再精心,单头产奶量顶多20公斤左右,如今在岳教授的指导下,建起了两个现代化牧场,自有牛加上农户托养的牛共有2800多头。凭借数字化技术,牧场仅需3名饲养员,奶量单产能稳定在32公斤左右。” 于守龙口中的岳教授是“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岳奎忠。近5年来,岳奎忠以一整套科学养殖技术体系,帮助林甸县实现了奶牛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转型发展。如今,林甸县奶牛总数突破6万头,鲜奶质量明显提高,安全指数达到国际标准,商品奶量提升到10万多吨,奶牛产业跃升为林甸县主导产业。 省兽医研究所史同瑞实施“畜禽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项目,在拜泉等11个县市引进湖羊、草原红鸡等新品种8个,带动714户贫困户和1159名农民发展养殖或入股养殖业,实现年人均增收3500元。 岳奎忠、史同瑞是我省科技特派员的典型代表。截至2019年10月末,我省4427名在国家平台认定的省级自然人科技特派员累计下沉乡村79525天,在全省13个市地开展创新创业服务58129人次,直接服务面1389万亩,带动104556户农民实现了增收。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精准扶持。为将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到实处,早在2004年,按照科技部的统一部署,我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在绥化北林区开展试点。2012年,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和支持科技特派员支撑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培育区域优势特色大产业、建立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大体系。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解除下派科技人员后顾之忧,我省执行了科技特派员在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留不变,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与派出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的政策,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热情。 我省还择优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从2012年—2015年,我省共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择优支持科技特派员项目67项。2016年以来争取中央引导地方专项资金项目11项,支持科研机构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新品种应用与推广示范,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装备、生物质能源等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健全了技术应用、市场化经营、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对科技特派员创办的企业实行享受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并对科技特派员创办的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规定享受国家相关支农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农村科技创业的积极性。 推良种兴产业贫困村刮起“科技兴农”新风 “每垧地有至少3000公斤收成,近1万元收入,科学种田让俺们农民受益太大啦!”甘南县东阳镇东发村农民老张首次尝试不“放荒”就种大豆后掰着手指头盘算起来。 种大豆的新招儿是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朱志猛带来的。两年前他来到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并带来了“免耕覆秸播种东农豆253项目”。两年来,朱志猛在东发村累计推广大豆253新品种4400亩,每亩增收500元,并帮助村民注册成立了“甘南县弘发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了“大学+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用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朱志猛推进东发村年产10万斤酸菜加工厂建设项目,为东发村实现“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了朱志猛和队员们的引导,村民们意识到“想要多赚钱,还是得学习科学种植”。借助东农的力量,村里刮起了“科技兴农”新风。 “真没想到,‘三月温室’保温效果这么好,能实现韭菜冬季生产了,春节前几天上市,更能卖个好价钱。”林甸县工农村的姜传国说。 “三月温室”是省科技特派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副教授杨凤军,带领园艺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多层覆膜方式设计出的新型温室,成本不到传统温室的1/5,却能比同等面积冷棚增收50%~80%。近两年来,杨凤军和园艺科技服务团队在林甸县贫困村实验村和工农村推广“三月温室”50余栋,为村镇脱贫攻坚开辟出一条新路。 据了解,2014年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黑龙江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每年选派400余名科技特派员深入28个贫困县400多个村屯开展科技服务,2018年纳入我省《实用人才实用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省科技特派员累计下乡24517人(次),服务企业、合作社1103家(次),培训农民188414人(次),培养“三区”乡土人才336名,带动贫困县7955户农民增收。 为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少地方病发生率,2018年支持国家地方病控制科技团队实施“水和尿中氟离子高通量快速检测”“大骨节病口服治疗药物”2个重大项目。 省农科院作为我省科技特派员最多的派出单位,先后6批次选派科技特派员1672人(次),组建28个科技特派服务团帮助贫困县引进品种2107个(次),推广技术1237项(次),开展各类培训3126场(次),服务贫困户628户。 创新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在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同时,省科技厅不断推进科技特派员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高效率的科技特派员新模式,建立了校县合作、院县合作等成功模式,组织有科技服务能力的法人单位组建科技特派团,深入农村集成组装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成果,把科技成果“种”在龙江大地,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 东北农大组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林甸、嫩江等52个县(区)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建立各类示范基地28个、校企研发中心26个,组织42名科技特派员赴甘南、拜泉等15个贫困县领办创办协办实体25个。 省农科院累计组织开展“三区”人才学员培训3200余人(次)。省农科院园艺分院以生产急需的早熟、耐贮运、加工用辣椒品种选育为方向,为加工企业和生产基地提供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协助建立省辣椒产业联盟,推动我省北菜南运产业快速发展。 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研究员张慧深入兰西县、海伦市建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生产基地23个,服务面积63000多亩。仅在海伦市就建立国家七大作物茄科辣椒育种、国家特色蔬菜体系试验站、省北菜南运辣椒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6个项目示范基地,促进增收1亿元左右。 建三江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百名科技人员到周边地区挂职,将先进生产技术、模式和农机装备辐射到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等县市,推广以“三化两管”模式为核心的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地区粮食亩产提高9%,农民亩增效益130元,带动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同时,我省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乡村治理提供科技支撑。累计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服务或创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农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星创天地和农业科技园区324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5个、星创天地35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3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3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3个。 八一农大组织20个科技服务团深入肇州县开展合作共建服务,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转化应用科技成果50余项,建立植物蛋白饮品、生物制药分离纯化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园企业达到75家,年产值超100亿元。 依托省农科院建立“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组织专家每年解答农民咨询2000余人(次)、解决各类生产问题1600余个。 完善制度体系用科技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日前,省科技领导小组专题审议《黑龙江省关于新时代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部署我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 我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省中的关键作用。 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提高选派质量,扩大选派范围和规模,完善选派机制。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将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拓展到管理、经营、电商、金融、工业等领域,扩大省级科技特派员选派规模,带动市、县两级选派科技特派员,实现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乡镇全覆盖。加快机制创新,拓宽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方式和渠道,不断完善“政府派、市场派、社会派”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选派机制,形成由政府搭平台、市场直接对接、社会踊跃参与的良好机制。 提升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延伸产业服务链条,搭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乡村文明,大力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搭建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服务平台,为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科技型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转化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创新、组织技术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引导科技特派员投身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支持科技特派员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瓶颈和困难,开展精准对接、精准扶贫,加快先进、成熟、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助力打赢科技扶贫攻坚战。支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培育,提升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传递先进文明理念,传播先进文化和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经济。 完善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保障科技特派员合法收入权益。落实好相关激励政策,健全科技特派员绩效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广泛宣传科技特派员的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扎根农村基层一线创新创业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和激励更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村创新创业创造,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