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彤 说起哈医大一院呼吸监护病房副主任于世寰的医疗援助经历,几乎能写下满满一页纸,98抗洪、汶川地震、支援新疆……1月27日,我省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发奔赴武汉,他的名字依然列在其中。 在于世寰的人生信条中,他把党组织需要看得格外重要。1998年大洪水,刚刚入党的他便主动请缨要求到抗灾前线。他说,那是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党员身上的责任。 2008年汶川地震,有着十年党龄的他,毅然申请要求到地震前线。在映秀镇的20多天里,“想不起什么时间休息,实在困了就眯一会儿。”于世寰说,他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党员的事业。 2014年援疆,于世寰在那里一待就是18个月。他说,他援助的阿勒泰人民医院内科,成了新疆自治区的重点专科,这让他倍感欣慰和自豪。 “这次我的压力比以前每次都大,因为面对的是无法准确判断的疫情,可能还有无法预知的凶险。”于世寰说,作为一名党员、一个男人、一个医者,越是这个时候,就越应该冲上去。 在我省呼吸内科领域,同行们评价于世寰是“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放得下”。从专业的诊疗、介入,再到肺泡灌洗技术,多年的磨练和实践,他把自己武装成了手艺高超的“匠人”,因而在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复杂的医疗情况下,才能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来到武汉,作为哈医大一院援助医疗队队长、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于世寰带领着40多名医护人员,从培训到考试的临战准备过程,他都做得有条不紊。 面对记者关于“怕不怕”这个敏感话题,于世寰说:“作为呼吸科医生,经常直面死亡病例,我们了解疫情的凶险。说不怕那是瞎话,但既然来了,就不要想太多,集中所有精力做好自己,才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 于世寰有个“医疗家庭”,妻子是搞医的,儿子也在读医科大学。高考报志愿时,他跟孩子说“你如果选择学医,就等于选择了吃苦和奉献。”儿子还是坚决报考了医学院校。说起这些,于世寰脸上写着自豪。 记者得知采访当晚他们就可能进入医院,到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去,便同于世寰击掌,为他壮行、期盼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