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湘竹
23日下午,在哈尔滨市群力第七大道,远处传来的救护车鸣笛声打破了城市的寂静。鸡西市急救中心的急救车历经数个小时,终于来到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从疫情通道开往救治中心楼下,早已准备好的转运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穿着三级防护服第一时间“冲”出来,和急救车的随行医生一起把患者送到了救治中心的重症监护室,ICU的医护们早已时刻准备,患者在ICU安全地用上了呼吸机和各种监护仪器,至此,这段上演了“生死时速”的转运之旅圆满结束。
12日至今,61名重症患者从省内各地转运到救治中心,转运过程中零死亡。这样的成绩单背后,有这样一支队伍的支撑,他们就是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转运组。
昔日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门诊部三楼的收费窗口,如今是转运组工作人员接电话的工作场地。3个座机和4个手机,24小时常开,4名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每人至少接120个电话,这是转运组“电话小分队”工作人员的日常。
地市的医疗机构进行重症转运,第一时间通过拨打救治中心24小时问诊电话进行沟通,转运组接听电话的医护人员会详细询问要转诊的患者就诊医院、负责医生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及患者的身份信息、详细病例和对方医院会诊情况,这些重要信息通过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整理后迅速转给哈医大一院院长于凯江、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等专家,由救治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会诊,对患者是否具备转出条件“过筛子”,对一些症状不严重的患者,专家们会给出会诊意见,让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如果病情太重转运过程无法保证患者安全,专家们便不建议转入救治中心。
“每名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转运组的工作人员大概要接打100多个电话”,转运组负责人张旗涛向记者介绍,在转运过程中,转运组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密切关注患者信息,及时回馈给急救中心的专家们。由于随车来的急救医生穿着三级防护服无法接打电话,只能用对讲机和地市医院沟通,再由地市医院把信息反馈给转运组的医护人员们。虽然历经曲折,但这100多个电话让转运工作准备极其充分,接电话的医护人员获取信息后,整个转运组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与各部门密切沟通协作。待患者来到急救中心后,住院手续、病例准备、医护人员、急救设备早已都准备就绪,与转运车随行医护人员进行“无缝对接”,一起争分夺秒为患者争取时间。
转运组是一个临时“集结”的集体,救治中心成立时,抽调了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儿科和门诊的16名医护人员组成了这个集体。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门诊部主任杨明琦也是这个集体的一员,从救治中心成立以来,经常后半夜有重症病人转过来,这些天,他和张旗涛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们的付出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让转运组的医护人员们都觉得很值得。
时间精确到每一分每一秒的转运对接,背后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这是众志成城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下,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48小时完成改造接收重症病人,尽最大努力多次在悬崖边上拯救危重症患者生命,15名重症患者病情好转来到过渡病房……这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坚守,生命的顽强和春天到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