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疫”经历见证了90后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文/摄本报记者李飞
一样的白大褂,不一样的战“疫”故事;一样的逆行路,不一样的人生感悟。
这是一群盛开的90后,青春、活泼、俏丽,也有着这个年特有的自信和任性。在这场战“疫”的“大考”中,她们主动站出来、冲上去、拼到底,用年轻的脊梁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护墙,让父母、祖辈和全社会见证了她们的成长与成熟、责任与担当。
医界小字辈,抗疫特种兵。她们,就是大庆市人民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的90后医护人员。一个半月来,她们坚守非常时期医院工作的主战场,扛起新冠肺炎筛查防控第一道防线的刚性任务,带着苦累和乐观,伴着泪水和笑声,齐声唱
响“青春之歌”。
李格:“怕是成长,累是成熟”
李格,总服务台导诊员,主动申请到预检分诊。大年初二上第一个夜班,面对不明病情的发热患者,她一度发毛,心脏突突跳。询问患者病情,安抚焦虑情绪,为患者测量体温,送患者到发热门诊,帮助缴费、取药,带患者拍片筛查……非常时期,这些平凡琐碎的工作潜藏着未知的高风险。一连16个小时“跑”下来,她自我解压,积蓄勇气,自己都莫名怎么学会了安慰大叔大妈,如何变身为患者的靠山。几十个日夜的磨砺、苦累胶着的蝶变,让她这个父母手心里的宝感悟:怕是成长,累是成熟,人生没有闯不过去的风雨,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陈微微:“换成我,也要冲上去”
陈微微,综合内科护士,2月1日调入发热门诊。这里就像一个封闭的小型医院,留观患者的每一声咳嗽,都像一颗引燃的炸弹,让其他患者紧张侧目。陈微微进进出出地忙碌,一声声贴心的慰藉,悄然缓解着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患者一声“这孩子真让人心疼”,院长一声“这病毒我就不怕”,让懂病毒的她“不懂”了害怕。一次凌晨两点多,一位母亲急急地打来电话,她的女儿就诊服药后又发烧了。陈微微详细告知用药和发热注意事项,像对待自己妈妈一样聊了20多分钟,电话那头不再慌乱。“反哺父母、回报社会,我们到了这个年龄,懂得什么叫责任。”她还报名参加驰援湖北的医疗队,连队服尺码都报上了,随时等待出发的号令。她说:“把那些为救治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湖北医护人员换成我,我也要冲上去。每看一次她们的报道,我就哭一次……”铭心刻骨的感动,让她浑身都沸腾着逆行的力量。
李珊珊:“抗疫让我更加珍惜岗位,更加敬业”
李珊珊,产科VIP病房护士,一家党员的她,把患有肺炎的女儿送走,第一批第一个站在预检分诊岗位上。医院的防护服支援武汉了,她为节约,上岗前一晚禁食水,进入污染区一般9个小时才出来一次。最长的一个班,早八晚七,浑身湿透。“这次战疫经历是我的宝贵财富,改掉了耐心不足、工作毛躁的毛病,更加珍惜白衣天使的工作岗位,更加敬业。”行动胜于心动,作为医院第二批发热门诊队员,李珊珊已递交支援孝感申请。
苑莹莹:“从此更加强大,人生再无难事”
苑莹莹,呼吸内科护士,撂下一句“我年轻,身体好,没有家庭负担,我来”,就第一时间加入医院组建的发热病房。发热病房护士要完成护理,又要兼顾清洁消毒,每个班连续工作24小时,最多面对22名发热患者。密闭的防护服如同桑拿房,让她胸闷、想吐,最大的渴望就是早一分钟透透气。这样的坚守和忙碌,让她体验了近乎极限的身心俱疲。“从此更加强大,人生再无难事。”苑莹莹说,抗“疫”的收获让自己终生受益。
王春梅:“抗疫一线不畏生死,昂首战斗”
王春梅,呼吸内科护士,2月23日调到发热病房,直面24小时一个班的高强度挑战。一次值班,她接诊的一位年轻女孩连续两天发热,蹙紧的眉头、用力交叉的十指透露出心中的惊慌不安。收入院后,王春梅找时间就安慰她开导她,像小姐姐一样唠家常。女孩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话里话外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下班回家,小区防疫检查人员都对她高看一眼,让她感受到自己平凡中的伟大。“将来我会自豪地回忆,28岁的我不负韶华,在抗‘疫’一线不畏生死,昂首战斗。”王春梅说,这样的悲壮之感是她一生的财富。
五位90后,使命扛肩上,危险冲在前。据统计,1月22日至3月11日,共有38名90后奋战在大庆市人民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发热病房,占了医护人员总人数的一半;共接诊发热患者1862人次。是她们,挺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脊梁,在白衣天使的战史上写下最辉煌的一页;是她们,历经“疫”火的洗礼而愈发根深叶茂,为百姓安康点亮希望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