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一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社会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经济增长和市场消费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如何按下“重启键”安全有序恢复商业运行?20日,记者采访到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杨守德,他认为,要将疫情“大考”所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引导企业形成合理消费预期,计划性地疏解群众“报复性”消费,激发其潜在购买力,培育新的带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成为助力我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杨守德说,为打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手牌”,我省已出台了若干扶助支持企业的应急政策措施,为企业提振信心和规划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呼吁,持续通过税费减免的方式降低商业企业经营成本。对因疫情导致重大损失、经营受到重大影响的企业可依法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疫情防控期间参与生活物资保供的商场、超市连锁便利店等商贸流通企业给予一定物流费用补贴或电费补贴;对经营业务受到重大影响的中小餐饮、酒店进行扶持,协调银行给予流动资金贷款,并享受相应的贷款贴息政策。 疫情过后,如何建立起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杨守德认为,要善于调用分配工具,从而提振消费信心。首先,受困企业可与职工协商后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其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稳岗补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社保、低保等保障体系,对特困群体实施社会救助。他强调,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收尾的关键一年,要切实落实不降低原有收入水平的工资和津贴改革方案,鼓励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收入分配自主权。 “根据经验,疫情过后往往会出现‘报复性’消费和‘补偿性’消费,而短期爆发的商品需求不仅会造成疫情二次爆发的危机,还会给供应链体系带来巨大的供给压力,可能引起商品短期断供、物价上涨、以次充好等问题的出现。”杨守德建议,在疫情过后的初期设置消费预警期,疏解“报复性”等消费风险。对举办促销、展销等大型商业活动采取严格的申报审批制度,并鼓励门店和窗口采取多种“无接触式”售卖和结算交易方式。在预警期之后,制定“一揽子”消费刺激计划。有序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月”“文化节”“城市消费日”等活动,充分挖掘节庆及夜间消费潜力。与此同时,要采取手段积极防范疫情后线上消费对线下市场恢复所造成的截流和冲击。 在谈到企业该如何“重启”停摆后的困境时,杨守德说,疫情既是消费的抑制期也是商业转型升级的调整期。要培育新的消费领域,鼓励业态创新转型,把这场“寒冬”变成“逆袭”的好机会。他建议,在品类上要重点推动智能出行消费、信息消费、文旅消费、养老家政消费等领域繁荣发展。空间上要打通城乡流通体系双向通道,加快推进电商兴农、农商互联发展,提升农村网络消费满意度和便捷度。同时,要优化商圈空间布局,加大扶持因小区严格管控“迎来春天”的社区商业,把健全社区商圈功能、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列为商务发展的重点工作。对经营困难的百货商店进行服务化改造,对因经营不善而关店的网点优先引入连锁化、品牌化企业。 此外,杨守德说,要完善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经营主体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销售侵权假冒商品、发布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对疫情过后出现的安全卫生、哄抬物价、商品质量等问题实施“零容忍”监管,发现一例处理一例公示一例,违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与此同时,加强商业运行情况统计监测,建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形势分析和辅助决策机制,掌握各细分市场领域消费动态,有效实现对消费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反馈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