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一诺 近期,我省新增多例本土确诊病例,患者相互间感染的情况错综复杂。这些病患为何造成“链式”的传染?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群众应做好哪些个人防护?17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李颖。 李颖分析说,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哈尔滨市近日确诊病例中,主要特征具有明显聚集性:一是亲友聚集感染,4月10日发布的无症状感染者曹某与同日发布的确诊病例郭某、无症状感染者王某和李某均为亲友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交往频繁,导致交叉感染;二是聚餐聚会传染。3月29日,确诊病例郭某、无症状感染者王某、确诊病例陈某及其儿子等7人聚餐,导致5人感染,造成这次“链式”传播的关键节点。由于确诊患者曾经频繁外出与朋友聚餐导致了病毒的进一步蔓延。 “亲友聚集会感染,聚餐聚会传染,这起疫情传播为我们敲响了战‘疫’未停的警钟!”李颖不无忧虑地说,不断增长的疫情数据告诉我们,这场防控阻击战还远未结束,应急响应级别下调,但是人们的防控意识不能降。一定要深刻汲取发生聚集性疫情反弹教训,坚决摒弃麻痹、松懈、侥幸心理,坚决遏制疫情反弹扩散,决不让前一阶段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成效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李颖呼吁,面对疫情,守法规、服管控,少出门、不聚会,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她说,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科普,相信每个人都已经认识到:飞沫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疫情期间,我们并不能很容易识别出近距离接触的人是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的携带者、无症状感染者。为了家人和自己的健康,在疫情防控取得最后胜利前,再坚持、再等待,尽量少出门、不串门、不聚集,人与人要保持一定距离(2米以上)。 李颖建议,除了政府部门要时刻拧紧防控链条外,居民也要自觉保持“少出门、勤洗手、常通风”的健康生活习惯,用好“健康码、测体温、戴口罩”防疫“三宝”。如果要前往人多密集的区域、乘坐公交车等,都要佩戴好口罩,并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等公共物品。在佩戴口罩前、接触公共物品后、吃饭和喝水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之前都要认真洗手,要随身携带免洗消毒洗手液。此外,日常居家要每日进行通风和消毒,天气遇冷时注意保暖。 李颖强调,今天的不聚集,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她说,认识疫情需要理性和清醒,防控疫情需要科学和谨慎,战胜疫情需要大家同舟共济。“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我们每个人,只要自觉坚持做到疫情期间不聚会、不聚餐、不聚集,就一定能够迎来春暖花开、欢乐相聚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