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贺)4月30日,哈尔滨市作出大排查工作部署后,市级领导牵头组成的18个督导检查组,利用2天时间深入到18个区县(市)142个点位进行现场督导,各地、各部门及相关部门也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查漏洞、补短板,共梳理院感防控、医疗救治、核酸检测等十方面、44个具体问题,已列入立行立改的39个、限期整改的5个。 在院感防控问题整改方面,开展了院感专项整治行动,落实了院感防控专班责任。强化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并扩大范围至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增设院内缓冲区、出入通道、病房单间热水壶等设施。对民营医疗机构开展排查并落实流程管控,减少感染风险。专人定期定点对院内水房、电梯等公共区域、共用设施进行消毒并形成单独记录,确保消杀不留死角。 在医疗救治方面,将所有确诊病例全部集中到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救治,所有无症状感染者全部集中到市传染病院隔离观察治疗。实行了“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管理,推进无症状感染者、轻症、重症、危重症分类救治。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深度、全过程参与救治。 在核酸检测方面,省市两级财政给予相应支持,确保5月7日前建成第一批县级医院实验室,5月25日前全面完成市属、区县(市)属二级以上医院36个实验室建设任务。按照二级生物实验室医务人员从业标准,开展一线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强化农村居家隔离人员检测,消除风险隐患。 在发热门诊和药店防控方面,落实首诊负责制和院长负责制,发挥发热门诊“哨点”拦截作用。继续对全市75家发热门诊开展专项督导,及时整改问题。推动城区药店安装电子监控,强化大数据分析管理和明察暗访。 在流调排查及隔离人员管理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充实流调队伍,推进流调远程视频和数据共享。对所有发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除生命垂危人员外,一律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做好隔离点医疗废物、废水和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严格落实社区(村屯)包保责任,采取视频方式监督居家隔离人员体温检测,全部实施电子门禁管理。 在入境人员管理方面,织密民航、铁路、公路管控网络,对境外入(返)哈人员,严格执行“入境地14天集中隔离+7天本地集中隔离+ 14天居家隔离”及“3次核酸检测+ 1次血清抗体检测”措施。规范入境人员“手递手”交接流程,确保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区县(市)之间紧密配合、无缝对接。 在城乡社区(村屯)防控方面。发挥网格长、楼长、单元长、协管员、物业、公益岗位、志愿者等作用,对进入人员严格执行“出示进出卡+戴口罩+扫码+测温”。管住外来人,凡不是本小区、村屯居民和车辆禁止入内,快递、外卖等在院外防疫服务站转递。 在重点场所防控方面,组织社工人员、心理咨询师成立救援队,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和心理疏导问题。支持有封闭院区的养老机构分时段组织老人适当进行室外活动。提供电视、广播、图书等文化娱乐服务,利用电话、网络等为入住人员提供与亲属沟通服务。强化铁路、民航防疫管理,重点加强进出站旅客组织,实时管控人员聚集,加大科技装备投入,推行智能化识别系统,提高通行效率。 在复工复产复学复市防控方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施“一企一策”指导企业落实防控措施。指导商超、餐饮、宾馆企业落实《疫情防控具体操作规范行为指南》,并实施网格化巡查管理,避免人员出现集聚。畅通核酸检测绿色通道,优先对复学教职员工提供服务,力争两周时间完成对复学高三教职工和学生的检测。 在“五一”期间防控方面,动员市民群众居家过节“少出门、不聚集、不聚会、不聚餐”,全力营造浓厚氛围。对开放的景区景点通过分时段预约方式严控游客数量,避免人员扎堆排队聚集。落实领导干部包保责任。集中力量对各大商圈、景区、公园等重点区域落实“防聚集”工作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做好各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