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香商艳凯梁英爽 本报记者衣春翔 日前,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黄玉东两位教授荣获创新争先奖。据了解,冷劲松、黄玉东两位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分别是新型智能材料和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均是国家发展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研究。就在近日,冷劲松教授团队的相关成果让我国智能材料及其航天器结构的研究处于国际前列。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建校以来,哈工大立足龙江,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拘一格为国家培养30余万各类人才。这些忠诚担当、技术过硬的高端人才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让诸多填补国家技术空白的科研成果诞生在龙江大地。 说到哈工大杰出人才的代表,不得不提去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清醒意识到,雷达看多远,国防安全就能保多远。有人说,这项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也一事无成……但他不改初衷,立志开创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数十年如一日,他带领团队潜心攻关、艰苦奋斗,最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新体制雷达,为祖国万里海疆装上“火眼金睛”。 在哈工大,像刘永坦一样一心一意干事业的教师不胜枚举。从我国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诞生,到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亮相;从首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一飞冲天,到近百项技术助力“神舟”飞天、“嫦娥”探月;从空间机械手成功完成天宫二号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到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成功……这些诸多“第一”都源自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将国家需要和个人理想、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 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之所以人才辈出,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以自己培养为主、引培并举”的人才建设之路。一是持续建立并完善分类多元评价体系。哈工大“认可帽子但不唯帽子”,构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机制,通过分类设岗、分类聘任、分类评价等破除“五唯藩篱”的实招硬招,发挥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长板效应”,鼓励各类人才在各自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二是建立教师岗位长聘准聘机制。学校将“重领军,强团队,建立完善精英汇聚的新机制”作为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实施教师岗位长聘准聘制度,搭建起助推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发展的成长阶梯,鼓励优秀人才潜心研究,静心教学,勇于挑战前沿难点问题。三是统筹运用好“稳、引、培”策略,也就是稳定核心骨干、引进高端、培育年轻后备,大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重大项目突出贡献人才计划、教学拔尖人才计划,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构建从青年人才到高端人才的成长通道。 此外,哈工大始终坚持“大师+团队”的人才传统和优势,以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组成的层次清晰、创新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形成了“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良好环境,打造了复合材料、微小卫星、激光通信等一大批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大师+团队”群体。 哈工大还秉持不拘一格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教师,重点培育一批新的学术方向、新的领军学者和新的创新团队。2014年以来,学校共投入数亿元建设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在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性保障和优先支持,使青年领军人才由“一个课题方向、一个人”交叉融合形成“一个前沿领域、一群人”的学术共同体。 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哈工大建校百年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继续准确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进一步挖掘和释放科技、人才潜力优势,通过创新引领助力龙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为龙江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打牢人才基础,切实将哈工大“龙江第一技术创新源泉”优势转化为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