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书鑫张洪成本报记者姜斌
今年春天,农垦北大荒股份红兴隆分公司农业生产在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去年,红兴隆遭受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内涝灾害,土壤墒情处于超饱和状态封冻越冬;今春,又遭遇了低温冷害和持续多雨的灾害,降雨量同比去年增加60%,红兴隆却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播在高产期,同比去年提前2天告捷。
因受疫情侵袭,生产物资运输受阻,红兴隆的物资筹备到位率为100%,为春播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红兴隆分公司化危机为转机、变冲击为契机,耕犁无阻奏响了春播的凯歌。
破困局——改革激发新活力
春节过后正值备耕生产关键期,疫情严重困扰了春耕生产。
面对“困”局,红兴隆将疫情带来的冲击变成契机,顺势加大公司化改革的推进力度,按照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双控一服务”部署,鼓励各农场有限公司成立二级公司,借助集团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平台组织货源和协调运力,开展“直供+服务”的备耕模式。12个农场有限公司(农场)均成立二级公司,及时组织采购和协调动力将6.7万吨农药化肥下摆到田间地头,破解了物资采购难的问题。
红旗岭农场有限公司成立了商贸中心,扩大肥料统供数量1000余吨、种子300余吨、农药69吨,满足了春耕生产需求。这也增加了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的改革信心,相继成立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畜牧服务中心、水利服务中心和种植中心,并通过种植中心帮助种植户销售余粮103万公斤。
友谊农场以公司的组织形式,直供种子2800吨、肥料11007吨,实现了三大肥直供零的突破。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公司高组织程度得到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的认可,进一步激发改革新活力。
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成立贸易公司,以低于周边市场每吨30元的价格,向种植户直供北大荒集团化肥1000吨后,又相继成立了农业公司、农机服务公司,将收回的3万亩长期地进行市场经营。
江川农场有限公司本着“参股不控股、分红不经营”的原则,成立生资销售公司解决了生产采购难的问题,同时委托龙头企业进行定制式加工,已统一销售粮食5万吨,每市斤可比市场高0.03元,种植户可增收300余万元。
公司化运营既保证了投入品的供应充足,又极大提升了产出品进入市场的能力,曙光农场有限公司已提前销售粮食3.3万吨,占生产总量的30%;北兴农场有限公司已签订大豆和玉米订单种植面积18万亩;八五二农场与黑龙江益生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年产20万吨玉米饲料精深加工基地,60万亩大豆和玉米可实现就地加工升值。
化危局——排难除险聚力量
红兴隆在遭受疫情袭击的同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去年洪涝灾害的“后遗症”,封冻前耕地墒情均处于超饱和状态;加之今年春天降雨量同比去年增加60%,低温冷害又不期而遇,春播工作遭受到严重的“危”难。
面对“危”局,红兴隆化危机为转机,借助已运营的公司体制,提出通过公司组织生产保证实现“六个成效”,即保证责任落实见成效、资源整合见成效、作业标准见成效、农时抢抓见成效、物资保证见成效、作物播严见成效。同时明确了踏查地情、抢排明水、统一调配机车、服从农时、分段抢播、中耕散墒、晒墒播种、种植调整、科学播种、昼夜抢播的十个抗灾抢种配套措施。
双鸭山农场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模式组织,疫情期间实现了“四化三保障”的目标,即技术培训网络化、农机培训家教化、培训体系差异化、科技推广实效化,保障培训人员不聚集、保障技术培训无死角、保障科技推广全覆盖。
开新局——现代农业育生机
在疫情的影响下,红兴隆在危机中育生机,明确建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品利用率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大基地发展思路,在强化巩固传统粮食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构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大力实施林业经济基础再造工程,即以原生态林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棚室经济、苗木经济和现代林业庄园等“五型经济”,使林业经济向基地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规划打造双鸭山农场围山经济林带、北兴农场平欧榛子示范基地,推进红旗岭农场千鸟湖中草药基地、饶河农场苗圃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
饶河农场有限公司积极开展营林护建“绿色银行”行动,全力展开200亩红松果、100亩蓝靛果、30万株多年生山葱、1万株一年生刺老芽苗和2000株4年生椴树苗的植造工作。
在新思路下,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项目得到有效推进,林下参、柴胡、赤芍、五味子中等规模化种植达8200亩,友谊农场研究探索玉米套种柴胡1000亩,八五二农场种植赤芍252亩,八五三农场种植人参660亩,北兴农场发展林下参5110亩。
红兴隆依托改革抢抓发展先机,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前提下,战略布局新兴产业,孕育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循环相互促进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