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蕾本报记者张桂英 今春,肆虐的新冠疫情催生出一大批科技“网红、大咖”,电视大屏、手机小屏、网络直播间是他们活跃的舞台;从备耕到春播,从选种育苗到关键技术,从粮食生产到畜牧发展,从蚕蜂养殖到果蔬杂粮中药材种植……凡是我省农业生产有涉及的,就都是他们的热点话题。省农业科学院创新推出的《科技助农在线帮》大型融媒体直播互动节目,不仅有效化解了疫情期间科技下乡难的问题,更因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实用高效而备受社会各界好评,许多农民有了专家朋友圈,有了致富主心骨。我省的这一科技服务创新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得到农业部的表扬。 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刘娣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龙江农业的嘱托,坚决落实好庆伟书记对科技惠农的要求,发挥科技作用稳粮保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多年来,省农科院在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下,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寒地农业科研体系,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17项,为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引领和支撑。 立足品种筑牢丰产基础 “农以种为先”,品种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多年来,省农科院针对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开展种质创新和品种繁育,育成和推广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品种,保障了全省品种更新换代和优良品种供给。如水稻育有“龙粳”“松粳”“绥粳”“龙稻”等著名品种系列;大豆育有“黑农”“绥农”“合农(原合丰)”“黑河”几大品种系列;“绥玉”“龙单”系列玉米品种有力解决了我省中南部玉米生产区越区种植的“水苞米”问题;小麦育种方向的突破,彻底摘掉了黑龙江不能生产优质强筋小麦的帽子;马铃薯克新系列品种则一直保持着全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殊荣。 刘娣说,一些明星品种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龙粳31,创造了我国粳稻品种年种植面积的历史纪录,彻底改变了国外品种主导我省水稻生产的局面;绥粳18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香型粳稻品种,龙稻18是我省首个达标国家一级米的粳稻品种。“首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会”10个金奖粳稻品种中,省农科院独揽三席。该院自主培育的大豆品种合农71,2019年在新疆创造了亩产447.47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黑科60、黑农87、合农85、绥农42等新一代大豆品种均达到亩产250公斤以上稳产水平,为我省大豆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品种储备。 据统计,2019年,省农科院培育的三大作物品种在全省的推广应用面积为11439多万亩,其中水稻4412万亩,全省占比77%;大豆4339万亩,全省占比68%;玉米2688万亩,全省占比31%。 “定向”科研助力高质高效 刘娣说,近年来,省农科院围绕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指向,坚持“定向”科研,坚持技术创新,努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全省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从“深松耕法”到“黑土地保护与提升”,从“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到“玉米抗旱保水高产”,从“全谷物食品加工”到“秸秆综合利用”……针对不同时期制约全省农业生产的关键问题,省农科院研究推广了一系列大规模应用推广技术,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尤其近年来,科研与需求的紧密结合,催生出一大批市场销路好、种植效益高的“定向”好品种。如高淀粉、高赖氨酸专用深加工型玉米,高异黄酮、高蛋白、高油大豆,优质高产、香型水稻,强筋小麦,高淀粉、油炸专用、特用马铃薯等等。 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省农科院在保障主粮作物品种需求同时,还不断提高小作物的品种创新和推广力度,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目前,省农科院选育的杂粮品种占全省杂粮种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高粱新品种实现种植区向北推移50公里;庆大麻1号、龙大麻3号为我省发展工业大麻产业奠定了品种基础;“龙园”系列果蔬品种和系列日光温室为我省“菜篮子”工程、“北菜南运”提供了有力的品种和技术支撑。 畜牧大省的建设中也随处可见省农科院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民猪资源的保护利用上,省农科院贡献突出——利用巴民杂交组合推动我省和东北地区民猪产业化,协力推动“雪猪”“巴民一号”等品牌建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奶牛、肉牛、湖羊、仔鹅、肉鹅育种体系建设、养殖全程技术研发领域,也闯出了新路,为省内30多家大型养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构建和示范推广了寒地畜禽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繁殖等多方面的技术体系;培育“农菁”“龙育”“龙牧”系列饲草新品种40多个,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近400万亩,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寒地缺少本土优质品种问题。在种养循环方面积累了大量实用技术,在全省30多个县市推广“就近轻简化秸秆与畜禽粪便肥料化还田技术”,累计推广600余万亩。 敢为人先创新服务 从“院县共建”到“融媒体式”科技培训,多年来省农科院始终致力于让好技术好品种走进田间,化作大地的丰收、农民的笑脸。 刘娣介绍说,我省率先建立的农业科技推广“院县共建”模式,被农业部作为农技推广十大新模式之一推向全国。“院县共建”和“专家大院”被连续写入2012年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通过“院县共建”,我省累计建设科技示范园区145个,辐射推广面积8796万亩;建设专家大院39处,实施致富项目455项,带动农民增收30.47亿元;成立专业性科技区域联盟,1.1万人受益。 近6年来,省农科院累计向全省28个贫困县(市)选派科技特派员1672人次,开展各类培训4066场,受益农民20余万人次,直接服务面积519万亩,与628户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对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突破时空制约,探索建立“融媒体式”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留下一支不走的专家团队。2016年省农科院建设了全省首个“互联网+科技服务”形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通过PC端、手机端(APP)、微信企业应用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在线科技服务,累计发布农业资讯万余条,平台点击量突破200万次,发展手机平台用户8.31万人。今年春夏,为保障战疫期间科技备耕服务不断,省农科院择优选拔了232名各学科骨干组建“科技直播百人专家团”,与省电视台联合推出《科技助农在线帮》栏目,同步在网络端、手机端直播互动,电视和网络累计观看量达6092万,网友累计提问36963条,问题回答率超过80%,累计点赞量近千万,上传技术短视频132条,播放量超百万;鼓励科技人员开创直播间、公众号、微信群等不同类型技术服务窗口近200个,利用院党宣公众号推出科技备春耕建议十一期、网络技术课件300个,服务受益农民2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