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开强在数控操作面板前工作。王泳摄
□本报记者孙铭阳 在京哈高速拉林河(吉黑省界)至哈尔滨段改扩建工程A2标段施工现场的预制梁厂里,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梁整齐地码放在一侧。这些桥梁所用的钢筋来自梁厂内一间占地5000平方米的智能钢筋加工车间。许开强是车间内钢筋加工班组的班长,主要负责钢筋加工、区域管理、操作等工作。见到他时,他正在数控操作面板前核对数据、编入程序。“去年5月份京哈项目开建以来,我就在这个车间工作。因为我们这个车间是智能化车间,所以这么大的车间算我在内一共才只有16名工人。” 这间智能钢筋加工车间是我省单体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智能设备最为齐全的桥梁钢筋加工车间。不同于传统车间内人头攒动的作业景象,这里干净整洁、宽敞明亮,各作业区规划科学合理,秩序井然。 今年46岁的许开强可以说见证了从手提肩扛到智能化操作的变迁。1993年初中毕业的他,为了养家在工地找了一份搅拌工的工作。“我从学徒做起,每天工作也很辛苦,第一年每个月能赚180块钱。做了几年搅拌工后转到了钢筋工,并且一直干到现在。”谈到这么多年的经历,许开强感慨万分。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对我们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在技术、管理等方面要不断学习。过去三个人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当然工资也越来越高了。”许开强笑着说,目前每个月能赚到13000元左右,再算上妻子在工地食堂工作的收入,两人每月有近两万元的收入,早已过上了小康的日子。 “离家近,不出远门就能有活干,心里很踏实。工地包吃包住,每天工作八小时左右,干活顺心,收入也挺高,还能学些手艺。冬歇时还可在老家双城修整两个月,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外地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许开强说,感觉自己的小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老许是老员工,吃苦耐劳,人也上进。”省建投集团龙建股份京哈项目办副主任禹冠男说,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龙建股份为了稳岗稳就业,预付了近1200万元的农民工工资。目前工地上有近1200名工人在干活儿,其中农民工93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