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管建涛王建
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一些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黑土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等问题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绿色和健康,为稳定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走进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脚往垄沟上一踩,黑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攥成了团,松开后黑土又散开落地。
“这是好土,下雨后垄沟里一般看不到水,地还特别松软,抗旱保墒能力强。”付正武说,这几年通过深翻整地、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等综合性措施,黑土地又“有劲儿”了。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我国一些地区的黑土地出现退化,有机质含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黑土地正变得更黑。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1030亩绿油油的水稻连成一片“稻海”。这是宝田绿色水稻高产示范区,该示范区近年持续开展水稻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黑土保护模式,成效明显。
宝田村党总支书记连忠林说,经有关部门测算,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以上。
推进休耕轮作,有效“藏粮于地”。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轮作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去年,黑龙江省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1369.39万亩。
今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土壤污染也是耕地的一大“病灶”。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对耕地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黑龙江省嫩江市伊拉哈镇的农民王全,闲暇之余就去田间捡农药瓶,然后送到固定回收点,每个农药瓶能换回0.1元。
嫩江市设了190个固定回收点,遍布14个乡镇。2010年以来,嫩江市财政累计投入回收、无害化处理资金700多万元,回收农药瓶超过3000万个,有效减少了土壤污染。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3000亩大豆连成一片。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黑土地保护正在见效益,土壤肥力增加,每亩大豆产量能达到400斤。加上增施有机肥,大豆品质也提升了。
绿色种植既保护了土地,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与黑龙江省龙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单,如所种大豆达到绿色标准,蛋白含量达到40%以上,企业每斤高于市场价0.05元收购。
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们的饭碗将端得更稳、更好、更久。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