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本报记者蒋国红摄
□本报记者刘亿服 在同三公路南482公里处,随风摇曳的稻田中,一座外观像巨轮的建筑格外亮眼。这是富锦市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打造大米品牌,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民收入而专门打造的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在这个集水稻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体内,“互联网+物联网+示范基地”的有效融合,发挥着对全市水稻生产的示范功能和指导作用。富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申庆龙告诉记者,它是全市230万亩水稻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的缩影。 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站站长张羽指着电子大屏幕告诉记者,在这里可以实时看到全市32个“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的农作物种植、长势及农事操作等全过程。“我们综合各基地情况形成指导全市农作物生产技术意见,并对各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追溯。”同时,他们还开展对水稻生产的智能化研究,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对科技园水稻生产进行水、肥、气、热等的监测和管理,使水稻秧苗处于最有利的生长环境中,为全市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万亩稻田公园里,休憩凉亭、木栈道、瞭望塔、小餐馆,四面八方的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稻浪滚滚的现代化大农业美景,还可品尝到香喷喷的正宗稻花香。 正在稻田里忙着补苗的郭连平、丛英夫妇是当地的农民,在兼顾家里农田的基础上到此务工。“在这儿一个人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我们俩一起能赚8000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对于他们来说,能多赚点钱,把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并成家立业,就是“我们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