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常市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 本报记者蒋国红摄
□本报记者李天池
7月2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小分队走进了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个集科技育种、基地种植、稻米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融合型企业,自成立以来带动五常市周边乡镇4万户农民增加收入近亿元。
在五常市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生态鸭稻种植基地内,绿油油的稻苗长势良好,农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王志学正是其中一员。“我把土地流转给了企业,又来到这里打工,年底还有分红,年收入在20~30万元之间。”说到此,王志学难掩兴奋之情:“我们农民的梦想就是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如今梦想已经成真。”
帮他“圆梦”的就是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建于1998年,通过土地流转、入社、领办农民持股公司等形式,建立了44万亩水稻种植基地。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如何让农民增加收入成了企业的一道“必答题”。
该公司董事长乔文志告诉记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利用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富余的劳动力利用起来,把大农机派上用场,可以‘一举多得’。”在政府的支持下,该公司又成立了王家屯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用统购统销的方式进行全产业链运营,2018年6月被国家9部委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入社后农民收入如何?王志学停下手中的活计,挺了挺腰,把自家一年的收入来源逐一报了出来:“土地入社后,我们每亩地可获得1200元保底资金;到了年终,每亩地可获得500元分红;在合作社或乔府大院公司打工,每月还可获得3000~5000元的报酬。”
不仅如此,为保障种植户利益,该公司还将水稻收购价格由去年的1.8~1.9元/斤提高到2.7元/斤左右,让流转土地的种植户收入较去年实实在在提升了近一半。由于公司的市场影响力和标杆示范作用,仅基地建设一项,他们就带动了周边11个乡镇、65个村、40000户农民,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亿元,同时通过产业工人转型模式,拉动就业人数1000多人。
该公司董事长乔文志说:“收益分配关系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备受关注。在盈余分配上我们始终坚持成员利益至上,严格兑现承诺,切实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确保成员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