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莹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鼠疫病例。为更好了解鼠疫防控相关内容,回应“我省鼠疫疫情如何?”“如何做好个人防控?”等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7月15日,记者采访了省疾控中心地病病媒所所长邢智锋。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流行,是我国仅有的两个甲类传染病之一。它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我省已65年没有发生人间鼠疫、60年没有发生鼠间鼠疫,目前,我省鼠疫疫源地处于静息状态。“但风险仍然存在,不可放松警惕。”邢智锋说。
作为相邻省份,我省与内蒙古之间旅游、商业频繁,人员流动较大,因此,存在输入性鼠疫风险。
“鼠疫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公众不必过度恐慌。”邢智锋介绍,我省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以“五早、一就,一宣传”即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治疗,“三报三不”宣传为主线,全面落实鼠疫防控措施,坚决防止鼠疫疫情发生。各地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深入疫源地区、边境地区,特别是与内蒙古疫源地接壤地区进行调研和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鼠疫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我省陆续开展了全省的各级医疗、疾控机构的鼠疫防控培训,持续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的作用,开展各级鼠疫防控演练、疫情研判及风险评估,做好应急人员、物资、技术储备,重点关注人员、技术储备,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组织各地开展鼠疫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医务人员鼠疫防控意识以及医疗救治能力和疾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要增强对鼠疫的认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邢智锋表示,鼠疫防控的“三报三不”制度,是一项控制鼠疫发生及早期发现疫情的有效措施,希望公众能够牢记,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发现病(死)旱獭及其他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要报告、发现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要报告。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邢智锋提醒公众,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去医疗机构或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如果怀疑自己与病例有过接触,可以进行自我观察,或向当地疾控部门主动报告,取得专业指导,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和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旱獭等疫源动物,避免被蚤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