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付宇
在五常市杜家镇七一村张文芹的院子里,夫妻二人正忙着给农产品打包,家门口摆放着不少打包好的纸箱,纸箱上贴着物流单子,几个快递员不停地将纸箱搬进快递车里,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我家是2015年开的淘宝店。原先,发快递都需要坐着农用车送到镇里,一斤农产品,运费就需要2元钱。快递进乡村以后,现在不仅能上门取货,一斤才几毛钱。”张文芹说,她家销量在村里不算最好的,旺季每天能卖3000余单,淡季每天几百单完全没问题。
快递车往来穿梭,不仅张文芹家,其他农户家门口,都停着快递车。
七一村是我省唯一一家“淘宝村”,全村546户农户,电商从业人员340人。目前,村里人开设的各类线上网点有134家,仅淘宝店铺就达到85家,年网销大米2000吨,销售额近2900万元。
2019年,七一村被评为“淘宝村”。这个“淘宝村”称号可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需要网店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村里网店活跃数量达到100家或者活跃网点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等条件,才能评选上。”七一村党支部书记周伟自豪地说。
七一村是五常大米产区。十多年前,村民陈洪刚第一个在网上卖自家产的大米,网店开得非常火,第一个月就卖了6000斤。后来,网店销量越来越好,自家大米不够卖了,就开始收购邻居家稻谷。
原来,村里很多人家都把稻谷卖给米厂,看到陈洪刚卖大米赚了钱,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效仿。现在,最早一批开网店的都自己开起了米厂,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如今,村里电商收入已占总收入的七八成。
周伟说,自打网店兴起后,我们村人气也越来越旺,不少外出打工的青年都返乡创业。目前,七一村网店经营的产品已不只局限于卖大米和五谷杂粮,还卖蜂蜜、木耳、豆油、大酱等。
“快递进乡村,不仅仅是商品寄进来,更是让农产品走出去。只有建立双向流通的快递物流体系,才是打通农民致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五常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刘忠君说。
为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五常市建成了224个村级服务站,每个村都设立了编号,只要写上统一的地址加上各村编号,快递就能送到家门口。2019年五常市村级服务站发货22万件,带动农产品销售额5200万元左右。
据了解,我省已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截至2020年5月底,示范县(市)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31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29个、村级服务站点2958个,物流配送中心31个,乡镇快递网点数量118个,为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