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白铭波记者李宝森)呼兰区脱贫攻坚不仅解决脱贫问题,还建立长效预防机制,让贫困居民进入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链,具备自身“造血”能力来脱贫,促进脱贫居民保持长远持续稳定发展态势,避免返贫。截至6月末,全区贫困村和贫困户全部脱贫,没有返贫。 据了解,呼兰区从长期发展的视野看待扶贫脱贫,想方设法解决贫困村和贫困居民脱贫问题。2019年动态调整后,脱贫退出1503户、3197人,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今年以来,全区排查出脱贫监测户16户、31人,边缘户55户、108人,经过各方努力,很好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截至今年6月末,全区8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5656户、12060人,全部脱贫。 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的风险,呼兰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采取挂牌作战、定期调度和常态督导工作制度,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区贫困劳动力已外出务工3049人,区内19家扶贫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45人,6个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169人。同时加大扶贫公益岗位开发力度,设置扶贫公益岗位734人,比去年增加233人。 将培植和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作为脱贫防返贫长效机制。呼兰区明晰扶贫产业发展路径,重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养殖模式、兴办扶贫车间、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村级新型经营主体五个路径发展扶贫产业。科学有效使用专项资金。今年计划实施项目28个,预计投资24917.5万元。目前,共支出资金4993.49万元,主要用于扶持产业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农机社会化服务以及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补助、外出务工生活费补助等。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由乡镇(街道)根据项目特点和自身实际,择优采取贫困户寄养代种、信贷资金入股、资产村级回购、折资量化入股、订单保底收购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等六种方式,与带贫主体形成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全区确保今年每户贫困户至少新增一个以上家庭增收项目,努力实现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呼兰区注重在住房、饮水、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提升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全区对127户进行危房改造,已完成73户。投入1.1亿元,为200个自然屯建自来水。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116人,并为848名贫困学生发放各类助学金45.35万元。同时加大就业方面的扶持力度,今年全区摸底统计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5078人,通过企业“以工代训”和利用国家遴选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培训贫困人员,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2872人。在对待因病失去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呼兰区实行兜底保障,并落实精准兜底措施,在全区5656户、1206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1586户、3189人全部参保并享受相关政策,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据了解,呼兰区着眼持续稳定发展,优化贫困人口收入结构,促使脱贫人口摆脱扶贫政策性收入的依赖。2019年,呼兰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9336.42元,远高于贫困人口的收入标准。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33%,依次为财产性收入25%、政策转移性收入26%、经营收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