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蒋平 “我父亲年纪大了,母亲这两年卧病在床,家里离不了人。记者同志,你直接来我家采访吧。”29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记者在老人儿子张洪海的家中采访了现年91岁的抗战老兵张德禄。 张德禄身着一件军绿色的短袖衬衣,胸前挂着金光闪闪的军功章。虽说年近百岁,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但是一提到当年参加抗战的光辉岁月,老人显得劲头十足。几十年过去了,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很多都已经叫不全姓名,但是那份早已融入骨血的红色基因在家里久久传承。老人育有六个儿子,老两口早已抱上了孙子、重孙子,生活清贫却也幸福。 1954年,祖籍河北保定的张德禄25岁从部队转业。在结束了13年的军旅生活回到地方后,他先后在多家单位工作,最后来到了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松江村四队任生产队队长。 “打从我记事起,我就听家里人讲过很多我爹‘死心眼’的事。在我还没出生的那几年,穷呀!家里盖房子老费劲了。按理说,我爹在生产队,如果他动点歪心思,捎回来点板子、方子,是有便利条件的。结果他说啥也不肯。后来,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养鸽子,我想去队里整点高粱米回来喂鸽子。没拿着不说,还被我爹一顿臭骂。从小他就教育我们兄弟六个,‘穷不可耻,再穷也不能占公家便宜,更不能出去偷、出去摸。’”张德禄的六儿子张洪海向记者讲述了他记忆里的父亲。 每当国家抗洪救灾的时候,张德禄总是冲锋在前。关于1998年抗洪,张洪海有两个记忆最深刻的画面。用他的话说,一个是父亲扛起铁锹就走的背影,另一个就是被“劝退”回来时的落寞神情。“那年他快70岁了,家里谁也劝不住他,咋劝就是一句话‘我是党员,我得去!’扛上家里‘大板锹’就走了,去坝上了,根本不跟你磨叽。后来乡镇领导听说了,做了他的思想工作,给‘劝退’回来了,这才‘听话’。”还有一次,是汶川地震。原本就不太富裕的父亲,一句“我是党员,我得捐!”马上联系有关单位捐了100块钱。“这几年,岁数大了,人有点糊涂了。但是自从发生疫情以来,他一直嘱咐我们‘管好自己,戴好口罩,别给国家添麻烦。’这时候可明白了。” 张德禄老人感恩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对他的关心,他感到非常荣耀。他说:“谢谢党和政府还记得我、惦记我,谢谢了!”老人脸上的沟壑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