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左)在润琦生态奶牛庄园。 本报记者刘心杨摄
□本报记者董新英 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指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王琦说,他要带着乡亲们挑起“金扁担”,种、养、加、旅、储五位一体,层层融合叠加,让乡亲们过上“向往的生活”。 今年45岁的王琦是大庆润琦集团董事长,今年是他回乡创业第九个年头,润琦集团在林甸县四合乡早已家喻户晓。 “自己有钱,才能接济别人。企业带贫也一样,保证企业有健全赢利的产业链条,才能助力脱贫攻坚,带领乡亲们致富。”这份扎根故土的情怀,让王琦有了为乡亲们描绘“向往的生活”的底气。 回乡创业 从打造北方寒地蔬菜开始 2011年,王琦回家乡林甸县四合乡创业。创业之初他就没打算小打小闹。他要在家乡打造北方寒地蔬菜基地,并让它成为扶贫产业。 林甸县地处寒地,拥有独特的碱性土壤等自然条件,生产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马铃薯、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都为弱碱性。王琦以其敏锐的商业眼光将润琦集团落户到四合乡合胜村,发展棚室果蔬生产。 2011年,王琦引导当地成立了双阳河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703户,建起了一片蔚为壮观的棚室。润琦集团总经理李同柱介绍,该合作社现有棚室2300亩,年可生产各类果蔬1.8万吨,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纯利润32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3万元。2016年,有扶贫资金支持,建设完成温室大棚104栋,采取租赁方式由合作社进行经营,带动贫困户234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2012年注册成立的润琦玉米种植合作社,如今吸纳入社农户942户,在2015年实现了转型升级,发展为合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置农机具80台套,并建设了占地9500平方米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耕种收全程机械化,该合作社已成为省级规范社和国家级示范社。 2013年开始,润琦集团通过土地流转助农增收,今年,土地流转规模已达4万多亩。 胡东胜是四合乡村民,他将自家70亩地都流转给润琦集团。“我现在扔下锄头,成了职工,还当上了‘干部’。”作为润琦集团旱田作业区区长,胡东胜月工资5000块,加上每年流转土地的钱,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天天开着小车上下班,日子过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王琦说,土地流转实现了直接带农增收,以今年流转的5户贫困户耕地为例,一共120亩的耕地,户均增收2000元。 做实链条 “种养加”做实增收文章 早在2015年,润琦集团就已实现通过扫描蔬菜包装二维码识别蔬菜从种到收到销售的相关信息,如今在四合乡的农产品里也长出了“APP”。 在润琦集团的产业链规划中,种植、养殖、加工是三要素。在今年已经流转的4万亩土地中,继续保持着1500亩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 王琦说,2018年6月,鲜食玉米加工车间建成,年加工鲜食玉米1500万棒。大规模种植的鲜食玉米经过先进生产工艺的标准化加工,口感香糯,品相好,市场反映口碑良好,销路不愁,直接过黄河、跨长江卖到了南方大城市。 效益好,带贫效果也好,润琦集团的这个项目被乡政府盯上了。乡里为该项目注入了扶贫资金,由四合乡政府入股鲜食玉米加工项目,从此润琦集团扛起了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大旗。从2019年开始,集团每年拿出120万元促进贫困户增收,连续5年。此外,鲜食玉米加工项目还可提供150个就业岗位。 2016年,润琦集团投资2亿元注册成立了大庆润琦生态奶牛庄园,配套建设了欧式别墅风格牛舍、饲草饲料仓储库和犊牛处置室、兽医处置室等基础设施,引进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3100头,全年生产鲜奶3.3万吨,实现产值8500万元。2019年开工建设二期6000头牧场,现已投入使用。 这个生态奶牛庄园项目,同样能助力扶贫。王琦介绍,2016年以来,奶牛庄园采取农户自筹2000元、政府贴息贷款16000元的托牛入场模式,托养奶牛508头,带动贫困户467户,其中426户年增收2000元,41户年增收4000元,暂定收益期4年。 描绘未来 农旅融合建设新乡村 蔬菜、青贮、玉米鲜食加工、牧场养牛,还有什么没有做?还有什么项目可做?王琦数着手指算,种、养、加、仓储,已经走上正轨,下一步做“旅游”。 王琦说,我要做的旅游不一样。汽车旅馆、帐篷、自助餐式的农家菜……他的规划是要依托一条路的修建才能完成。这条路就是从四合乡通往齐齐哈尔碾子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他说,景区很多、做旅游的形式也很多,但他的规划是依托林甸县的温泉资源,打造温泉民宿,吸引旅游者;打造房车基地,再连上原生态乡村游,组合成丰富的旅游内容。他的旅游规划从保护农村老房子开始。他早早申请将村里的10多个土房保护下来,为原生态旅游留下年代印记。“体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这样的老房子、大土炕是最直观的。” 在扶贫领域,王琦先后斩获“龙江最美创业人”、“全省脱贫攻坚奖”等荣誉,今年他被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王琦说:“家乡的一切都让我有一种心灵归属感,我和乡亲们是一口井养大的人,在家乡做事更有获得感和荣誉感。” 带领乡亲们过上“向往的生活”,王琦说,他盼着“扶贫”二字成为历史,家乡处处皆是小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