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蓝莓基地落户知一村。 本报记者刘心杨摄
2020年水稻实验田成知一村增收聚宝盆。 本报记者刘心杨摄
□本报记者董新英邵晶岩 2018年,记者曾走进兴凯湖畔的一个贫困村——密山市知一镇知一村。那时,鸡西市公安局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已在这里帮扶一年。领着记者去看村里的一块绿色有机优质水稻试验田的是驻村干部侯长江,当时的试验田只有15亩。如今,3年时间过去了,知一村的有机水稻试验田已达到600余亩,侯长江依然坚持在驻村岗位上,并成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让村子旧貌换新颜,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侯长江已将当初那几亩有机试验田做出了大文章。 试验田成为“增收地” “超敏蛋白复合酶——水稻跨区域种植推广应用试验示范田”,这块标识在知一村的耕地中醒目地伫立着。2018年,种这片15亩试验田的是杨恩财,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正是这块试验田,敲开了知一村向绿色种植前行的大门。2018年,侯长江多次与省农科院、八一农大等单位联系,引进了袁隆平院士北方工作站于凯波老师的超敏蛋白复合酶技术,从省农科院五常水稻研究所、哈尔滨等地购进优质种子和有机复合肥,在知一村建立了绿色有机优质水稻试验示范田。当年试验成功,这块地里生产的水稻经农业农村部质检中心检测达到了“零农残”。2019年,试行推广种植182亩,产量、质量、收益均达到预期目标,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从15亩到182亩,这块试验田让村民开了眼界,而躬身在试验田里的侯长江,是村民最常见的场景。 今年年初,村民自愿整合土地600余亩,全部种植绿色有机优质水稻,侯长江心里高兴,因为这块试验田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知一村一处山坡,一片特色种植基地是工作队引导科学种植的另一个试验田。村民钟孝禹告诉记者,他承包了10多垧地,都是这样的山坡地,工作队组织的党员学习让他找到了种植思路。侯长江说,知一村4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里党员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工作队扶持,党员钟孝禹带头种植平榛、蓝莓等经济作物,目前已初见成效,一些农民纷纷向他来取经,学习他的致富经验。 知一村有了产业园 去年,侯长江联系哈尔滨、鸡西鸡冠区、滴道区等地的蔬菜种植大户,带领镇、村干部去参观考察。回来后,他积极向帮扶单位汇报,又与乡镇沟通,确立了绿色有机农业项目,投资15万元建设了扶贫产业园区,驻村工作队、镇、村共同管理,知一村提供土地36亩,新建蔬菜大棚4栋、种植绿色有机水稻10亩和甜玉米20亩,全部利用超敏蛋白复合酶技术种植,集中打造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引领全村绿色产业发展。 在一块有机水稻试验田开启探索之路后,这个园区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前行。 侯长江说,驻村工作队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园区进行有偿劳动,园区产生的收益按比例分红给贫困户,让他们通过劳动学习农业技术。目前,扶贫产业园共带动贫困户打工370人次,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还引领很多贫困户走上了创业之路。 贫困户李平发展养殖业,饲养笨鸡1000只,当年销路不畅时,侯长江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帮他卖了200多只,当年实现增收4万多元。2020年元旦过后,扶贫工作队又相继为养猪贫困户朱万利引进了薄床养殖技术,为村里的边缘户李福臣等量身定制家庭小规模养殖,为贫困户脱贫致富铺路架桥。 “吃住行教医”都在改变 记得记者2018年走进知一村那天下着小雨,在驻村工作队驻地的路口,一块写有“警民同心井”的石刻分外显眼。村民告诉记者,是工作队来了,才有了这口111米的深井,解决了村里多年来的吃水难题。工作队进村后,知一村在很多地方发生了变化。 侯长江说,初到知一村,他就被坑坑洼洼、泥泞不堪的村路“震”住了。当时工作队迅速向上争取局党委支持,投入资金8.6万元对村内道路进行全面维修,铺设砂石路13公里,极大改善了百姓出行问题。之后,他又协调交通部门免费为知一村抢修运粮路,起早贪黑地干了3天,硬是把30多公里的“烂路”抢修出来,确保了秋粮安全运输。 贫困户孙淑珍、王淑杰家的孩子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密山一中,但因家庭贫困,求学路遇到了阻碍。工作队得知后,积极与鸡西女企业家协会沟通,为两个孩子争取到每人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直至帮扶到她们高中毕业。 3年来,工作队为村里解决了“交通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各种难,在疫情防控、抗洪抢险过程中,全村青壮党员冲锋在前、听从指挥。2019年,知一村村集体收入实现24.55万元,同比增长78.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5万元,同比增长5.1%。 侯长江说,脱贫攻坚连着乡村振兴,实现脱贫后,他和工作队要把知一村建设成兴凯湖畔最美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