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为退转管理人员提供日常的体检服务。
□文/摄本报记者李美时
日前,哈尔滨市政府印发并施行《哈尔滨市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办法》,根据办法,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后,其管理服务工作与原企业分离,人员移交居住地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化管理,由社区组织提供相应管理服务。消息一发布,引发关注。
去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指导意见》。7月,我省就印发《黑龙江省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方案》贯彻落实。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相关文件密集出台,预示着我省各类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将得到进一步推进,帮助改善解决各类国企退休人员的社保、组织关系、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等多方面问题。
其实,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并不是新鲜事。2017年国务院就在上海、重庆、大连、鸡西、长沙5个城市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具体途径。(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作为开展试点工作城市三年的鸡西市,这项工作进展如何?身处其中的人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来到鸡西市鸡冠区东风街道中山社区、东岸社区等地,实地走访了解相关情况。
成功适应在社区发挥余热
“我感觉挺好的,刚开始不乐意,后来慢慢理解,现在觉得转入社区管理很方便,待遇水平没变化,还能继续发挥余热,退休生活更有意义。”退转到中山社区的刘长林愉快地向记者介绍说,退休后通过三年的适应期,他已经成功从“单位人”转为了“社会人”。而谈起转变的过程,刘长林领着记者在中山社区内看起了社区内的服务设施与活动场所。
记者跟随刘长林一走进中山社区,就看到“国企人员退转组织关系接转流程展板”摆放在明显的位置,在旁边宣传栏中,还看到帮助了解和办理相关手续的宣传手册、服务联系卡等。在社区的服务窗口中,也设立了国企退休人员服务窗口,为前来办理相关手续业务的人员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以前退休都是单位人事处统一办理,不用普通职工操心。现在转到社区,需要个人来办理手续,在社区的帮助下,自己办,明明白白的。”刘长林表示自己刚退休时,一想到要自己办理手续,心里预想着肯定会麻烦,但来到社区后他的顾虑也随着这些贴心的服务打消了。
目前,中山社区像刘长林一样退转到社区管理的人员有1455人,中山社区也因辖区内国有企业多、国企退休人员多而成为鸡西市鸡冠区试点工作的排头兵。中山社区居委会主任柳玉花向记者介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社区积极做好退转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人事档案管理、党员组织关系、社区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的有效衔接,各项社会保障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外,还努力提高退转人员移交后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柳玉花对社区内的退转管理人员如数家珍,对退转管理工作颇有心得,她介绍说,为了提高退转人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在退转管理工作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退转老党员、老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活动中。
社区组织退转管理老干部、教师等在社区创建“少儿之家”和“星期三学校”,免费帮助困难家庭孩子们补习文化课,并开设唱歌、绘画、书法专题班。“一方面为社区内贫困家庭的孩子送去希望,另一方面也让这些退转人员老有所为。”柳玉花说。
“能看到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或者掌握一些生活技能,我们就不白干。”刘长林表示,自己退转到社区管理后,最高兴的事就是参与了社区关工委的工作,发挥余热,让退休生活更有意义了。
贴心服务消除“企业情结”
同中山社区一样,为做好退转人员管理工作,东风街道的东岸社区也想了不少招儿。为让退休的老人能有丰富的晚年生活,该社区建设了退休人员专用的活动服务中心。
75岁的陈阿姨对记者说:“说实话,刚开始我可不想转入社区管理,总感觉还是单位管理好。”她介绍说,因为在单位干了一辈子,有严重的“企业情结”,之前觉得来了社区退休,是被“抛弃”了。但退转到社区管理后,经过一段时间与社区工作人员的相处后,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都发生了变化。
“待遇没降低,各项权益有保障,社区服务还贴心。”说到变化的原因,陈阿姨打开了话匣子,她一边手指向东岸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静,一边告诉记者,“王静这个小孩可好了,对我们退转管理人员好,对待工作也认真负责,自己家里都顾不上,平时就把行李放在图书室的储藏柜里,多少次工作晚了就住在这里,我都碰见好几回……”。
王静说:“社区工作需要用心更要用情,我把叔叔阿姨们当亲人,他们一定会理解配合我的工作,这是我几年退转管理工作的经验。”她介绍,为了更细致地做好退转管理工作,该社区成立了“社企联合服务站”,并通过入户的方式,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掌握详细住址、联系电话、健康状况、政治面貌以及家属、直系亲属的情况,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台账。
陈阿姨喜欢文娱活动,不知道到哪去参加活动;程阿姨的老妈90多岁了,行动不便需要代买服务;姜叔叔需要定期的体检服务……这些小细节,数据台账记得明明白白。
“一人一账,千人千策。”王静表示,社区内退转管理人员4500余人,建立数据台账让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更有针对性,更准确。
加强保障提高服务能力
“要按照职责任务配备工作力量,加强各项保障,为退休人员提供活动学习场所和各类管理服务,提高各街道和社区管理服务能力。”鸡西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科长王婧明介绍,2017年,鸡西市有国有企业101户,退休人员15.58万人,目前已移交街道和社区实行管理服务的人员14.16万人,完成率达91%,接受专用于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资产71处。被确定为城市试点的几年时间里,鸡西市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加强社区建设,提高承载能力,积极为国企退休人员提供服务。
据介绍,2017年以来,鸡西市共投入资金2685万元。目前鸡西市69个城市社区中已建成服务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精品社区7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社区24个,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6个。社区服务功能均具备党建、民主自治、文明引领、便民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9项服务功能。
王婧明告诉记者,下一步,鸡西市民政局将继续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多方式为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还将进一步通过印制宣传单、条幅、宣传手册、公众号推广等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详细介绍有关政策、措施,把相关待遇等问题向退休人员讲清楚,打消他们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