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为奶牛乘凉的风扇。
贫困户“托牛入场”
农民种植青贮卖给牧场
牧场售奶给乳企
牛粪制成有机肥
给青贮基地施肥
□杨欣华本报记者赵吉会
一顶“贫困帽”一戴就是26年。伴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声,今年2月,林甸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老牌“国贫县”因何跑出治贫“加速度”,实现华丽转身?这其中,拉动林甸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奶牛全产业链发展功不可没。
贫困户“托牛”入牧场实现户企“双赢”,农民种植青贮卖给牧场增收,牧场销售鲜奶给乳业“大鳄”,产业链下游,牛粪被送到科技公司进行有机废弃物处理,制成有机肥,再回到青贮种植基地中……通过奶牛闭环产业链引领,贫困群众被牢牢镶嵌在奶牛养殖、乳品生产、饲草种植等产业链条上。“家有三头牛,生活不用愁”,牛产业已成为林甸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
做足“牛文章”农户牧场实现双赢
近日,林甸县花园镇丰收村养殖户吕建华,悠闲地来到众晔牧场查看自家奶牛生产情况。养殖户闲暇时去专业牧场,隔着屏幕看看自家奶牛的状态,已成为当地奶牛养殖一大特色场景。
但也有脱不开身的养殖户。家住花园镇火箭村的脱贫户高运富老人,三年前“托”了两头牛,平常农活多,去牧场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两头牛从入牧场到现在我就没费力、没操心。一头牛一年白得2000块钱,三年下来两头牛挣了一万二,就跟银行存款一样‘旱涝保收’。”高运富笑着说。
随着林甸县专业化牧场的逐步兴起,不少农民将自家的奶牛送到专业牧场进行托管饲养。既提高了养殖水平,也增加了产奶量,大大提高了奶牛养殖收益。
高运富所说的“托牛”,全称“托牛入场”,也叫“4+”奶牛项目扶贫模式,即“政府+金融部门+奶牛牧场+贫困户”。贫困户自筹2000元,在牧场托养一头奶牛,缺口资金由金融部门贷款支持,政府贴息。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这种模式贫困户年可获得收益2000元,收益期持续4年。
“‘扶贫托养、合作养牛’的经营方式,弱化了‘捐赠帮扶’,演化为可以调动双方积极性的‘授人以渔’。以提高收入水平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解决温饱的基本目标,调动了养殖户入场托养热情。”林甸县畜牧兽医局局长姜广猛说。
与“托牛入场”不同,吕建华是将自家的6头牛送到牧场托管饲养,“现在寄养7年了,奶牛数量是当初的10倍。”与自己养殖不同,牧场提供优质饲料、科学管理和自动收奶等专业服务,吕建华只需承担饲料费用和一斤奶几角钱的管理费,别的活儿都不用操心。如今,吕建华在牧场寄养的62头牛,保守估计每年可给他带来40多万元的纯收入。
“我们帮助农户养奶牛,不仅可以让他们致富,也可以稳定我们的鲜奶来源,还可以控制品质,从而达到农户与牧场的‘双赢’。”众晔牧场负责人于守龙说,目前牧场通过这种形式已为老百姓代养808头牛。
做强“牛经济”资金政策一路护航
记者走进林甸县永兴牧场现代化牛舍,不禁感叹奶牛的超高待遇:每头牛都有自己的卧床,吃饱了想躺就躺;“正餐”吃饱了,舔几口“舔砖”,补充一下微量元素;累了就用滚刷挠挠背。听工作人员说,夏天时这些奶牛就更惬意了:吹着小风扇,洗着凉水澡,吃着有机草,产着健康奶……
目前林甸县已有31个规模化牧场,最大规模的牧场奶牛存量近万头。标准化牧场里都有监控设备,特别是榨奶间,是重点监控区。牛舍、奶厅、草库、青贮窖、污粪处理车间、晾晒场,配套设备一应俱全。高标准的设施让奶牛产量更高,奶质更优。
接受记者采访时,花园镇众晔牧场负责人于守龙正使用“一牧云”管理软件查看场区情况。通过该系统,挤出的牛奶各项指标可瞬间检出,自动喂料机、机械清粪等现代化设施一步到位。
近年来,林甸县投入304万元,建立了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在17家社会牧场推广使用全国领先的“一牧云”管理系统。牧场业主只需通过手机APP即可发现牧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安排工作,打通了牧场“信息孤岛”,实现了牧场智能化管理。
“那时候养牛完全没有章法,不瞒你说,经常忙得连牛产犊了都不知道。”如今的众晔牧场拥有5000多头牛存栏量,牧场主于守龙回忆起从100多头奶牛起家的创业经历时,仍不禁唏嘘。2014年,于守龙把自家100头牛迁出自家泥窝,住进牧场“洋房”。这些年,受益于林甸县的相关扶持政策,众晔牧场的生意越做越大。“牛满为患”,一些散户托关系想“挤”进来。于守龙计划投资1个多亿,明年再建一处可容5000头奶牛的现代化牧场。“不是我有多大能力,关键是各级政府的扶持。建牧场的几年中,前期县里无偿供地,各种支持全部给到,后期省里补贴了1300万元。”于守龙说。
近年来,林甸县加速奶牛产业转型升级,争当黑龙江省奶业振兴的“排头兵”,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优惠政策,在规模牧场牛舍、TMR精准饲料搅拌机、青贮窖建设等方面全力扶持。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统一采购、免费发放奶牛疫苗。牵头组织奶业专家、乳企技术骨干等,巡回在全县各个牧场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助力之举持之以恒,林甸奶牛产业步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
林甸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希发说,全县31个规模牧场中,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00%。存栏奶牛6.5万头,日交售奶量850吨,奶牛数量、养殖规模居东北三省县域首位。带动贫困户4182户,已累计为贫困户发放收益金和返还本金2607万元。畜牧业产值已超过全县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做大“牛经济”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经过几年飞速发展,林甸县的“牛经济”牛气冲天,不仅获评省级奶业产业园,其规模牧场数量、日交售鲜奶奶量和质量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
奶香不怕巷子深,好产品自然不愁卖,优质奶源也引来了伊利集团这样的龙头奶企落户。在林甸,伊利集团示范全国的标杆牧场共有3个。
说起对林甸情有独钟的原因,牧场负责人说,这里草原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特别是政府发展乳业信心十足、服务到位。“伊利集团在一个县投巨资一连气建了三大牧场,在全国除了林甸,找不到第二个。”
随着林甸县奶牛数量的增加、奶质的提高,伊利集团不断扩大生产规模。2018年以来,伊利集团累计投资26亿元,在林甸工业园区建设液态奶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为全省“百大项目”。项目分两期建设,全部达产后,液态奶日产能达1358吨,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纳税1.8亿元,新增就业约3000人,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液态奶生产基地。
“伊利集团作为县内龙头企业,每年纳税额均达上千万元,2019年纳税4700余万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林甸县畜牧局局长姜广猛说。
然而,畜牧业养殖加速发展的负效应也随之显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亟待解决。今年7月,由哈尔滨博能环保科技公司打造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中心项目落户四合乡,打开了秸秆和粪污处理的新模式。至此,林甸县奶牛全产业链条正式打通。
据悉,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处理畜禽粪污10万吨、秸秆5万吨、病死畜禽3万吨,实现净利润600万元。可对林甸县35%的农村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处理,满足近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机肥施用。该项目被确定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成套技术与设备研发”示范工程。
加快奶牛牧场扩群增量,争创“国家现代奶业产业园”,林甸县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林甸县奶牛全产业链发展,必将成为该县巩固脱贫,乃至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