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发展品牌农业突破口与着力点 梁 謇 2022年07月18日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四型农业”,将品牌农业与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一同作为推动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品牌农业的实质是推进农业的品牌化,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而农业品牌又分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三种类型。从当前我省实际出发,将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作为龙江发展品牌农业的突破口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基础良好

我省是众多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具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良好基础。我省农业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我省的粳稻、玉米、大豆、黑木耳、生鲜乳等多种农产品产量都位居全国首位或前列,一些特色的果蔬、水产品和中药材生产优势也较为突出。我省农产品产量大、品质优、富有特色,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可形成多元提升效应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不仅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品牌溢价,而且能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另外,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品牌伞”的作用,可以涵养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当前,我省多数农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实力不够强劲,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依托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借助于母子品牌的模式即“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模式,来为不知名的农业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提供品牌背书,使其获得品牌溢价,从而有效地提升农业价值链。

做优做强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我省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13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有十几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超过1个亿。但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公用品牌数量还相对较少,未来做优做强我省区域公用品牌,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强区域公用品牌的顶层规划设计。要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富有龙江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可以考虑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区域公用品牌体系,逐步形成以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为引领,县级单品类公用品牌为支撑,现有市级全品类公用品牌为补充的基本格局。通过打造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进一步提升我省优势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彰显我省优质农业的形象。

同时,有效引导全省农业资源向优势农产品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果。选择打造品类时,应遵循特色优势突出、体量规模足够大、质量标准可控的原则。可考虑梯次创建黑龙江大米、大豆、鲜食玉米、食用菌、冷水鱼、中药材等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每轮创建的数量以2-3个为宜。并通过打造县级单品类公用品牌,将各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立县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市)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先重点打造一个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成熟后再进一步拓展。鉴于目前我省两个市级全品类公用品牌“寒地黑土”和“极境寒养”运营情况较好,可以作为我省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是强化区域公用品牌的质量管控。要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标准体系。每个区域公用品牌应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基础,制定自身的品牌标准体系。鉴于省级单品类公用品牌涉及地域范围广,气候、地理环境差异大,难以适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可以借鉴法国干邑葡萄酒的做法,设立分级标准。

要强化区域公用品牌质量监管。依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加快建立完善我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追溯体系,将区域公用品牌授权单位纳入体系管理,实施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全程追溯。每件产品均设置溯源防伪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可以查询产品信息。一旦发生质量安全事件,能够及时查找到肇事主体,对其进行处罚,并剥夺其品牌授权。此外,还要定期对授权单位进行抽检,不合格者剥夺其品牌授权。

三是创新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机制。区域公用品牌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如果不设立专门的运营管理主体,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现象和“公地悲剧”的发生。目前我省一些区域公用品牌存在运营管理主体“虚化”的问题,影响了品牌效应的发挥。应积极创新我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机制,尝试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即由省级有关政府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和相关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服务。同时,成立一家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的省属国有企业,专门负责省级和县级单品类公用品牌的运营管理。主要业务包括:制定品牌标准、负责品牌授权、进行品牌监管、开展品牌宣传、搭建销售平台、提供公共服务等。该企业可在市、县设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活动。主要盈利模式为获取区域公用品牌经营收入。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省行政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