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堤上的红蓼。

□张津友
夏日的松花江畔,芳草萋萋,万物葳蕤,姹紫嫣红,柔和的暖风撩拨着人的情怀。在松花江沿岸广袤的湿地上,盛开着一片片灿如红霞,高大茂密、鲜艳的花朵,名叫水蓬花,学名为红蓼,因其秸秆高而粗壮不易腐烂,有防浪固堤作用,江畔人习惯称为护堤花。
在我的幼年记忆中,松花江畔的护堤花开得蓬蓬勃勃、铺天盖地,红得特别艳丽,气势非凡。盛夏季节,几场透雨过后,江面、原野氤氲在烟雨之中,岸边的沟塘、草地上的片片护堤花拧着劲生长,不消几日粉红色的花蕾便从顶端和枝丫处生发出来,经湿润的西南风吹拂,忽然间绽放开来,一朵朵、一簇簇的花相互挤撞着盈满枝头,嚯嚯……满眼都是纯纯正正的粉红色,鲜艳亮丽,一片连着一片,从江岸向远处铺展开来,松花江水仿佛在护堤花的臂弯里奔腾不息。花丛中,蜂飞蝶舞,风推层浪叠,令人赏心悦目。这样大的花海给这里的大江湾平添几番别样的风情。
偷得浮生偶闲,寻得游湿地赏花兴致给自己,是节假里人们不错的选择。徜徉在盛开护堤花的河滩上,花团锦簇,鹤鸣鸟啁啾,同江上渔歌相和,幻化出这里特有的清灵之气。默望几十亩、几百亩的护堤花花繁映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静听,清风吹着花朵沙沙娑娑,宛如纯真少女抚弄秀发款款走来;细闻,随风而动弥漫的花香或浓或淡,或许此时的花蕊、叶片有着鲜活的生命,经阳光、江水的润泽产生出如此生机盎然的味道,让人沉醉如梦;凝视,雍容而英挺,娇艳吐蕊,早有蜻蜓立上头。蜜蜂、蝴蝶也在飞上飞下,紧张地采着花蜜。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湿地上的护堤花广无边际,风来翻卷红色艳,片片花海浩浩荡荡,动人心弦。穿游于枝枝密密的花丛之间给人一种愉悦和快感,花的美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特殊奖赏,在这里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护堤花仅是松花江沿岸居民赋予的名称,多年生宿根草本,主茎高3米左右,开粉红色花,花期从七月初至九月末,赏花最佳期为七八月份,九至十月份则是结果期。护堤花虽然没有莲花、水仙花那么声名显赫,但是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不择土质可大面积开放,人们随时都可目之能及,感受到繁茂与美丽交相辉映的无限魅力。正是这些特点被文人雅士所青睐,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写过“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的诗句。名著《西游记》中也有“红蓼花繁映月”的名句。护堤花呈圆锥状,花蕊粉红,分别开在枝茎的顶端和中上部,每枝可盛开数十多个花朵,朵朵相依微风中相互摩挲,婀娜多姿。其秆茎直立粗大,枝节部膨大突出,如同南方的毛竹挺拔。秋季花朵凋谢,秸秆则变成紫红色,河滩到处呈现一片层林尽染的红色世界,给萧瑟的冷秋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当地有“夏赏红花烂漫,秋看红秆一片”之说,景色十分壮观,无论夏秋两季何时来此地欣赏红花或紫红秆都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湾里有一个三十多户的小屯,前面是波涛滚滚的松花江,东西北三面盛开着大片大片的护堤花,夏秋季节小屯掩映在红色之中,活脱脱一幅秀美的山水画。这里成了当地著名的欣赏护堤花的旅游景点,每年游人如织,人们在欣赏松花江美景的同时,都要亲眼看一看这里的片片红色,时间长了,人们竟一时忘记了该屯的真名,“护堤花屯”成了代名词。我小的时候,每年都和同学们到这里赏花和捕鱼,按照当地习俗,农历七月十五鬼节这天我们都要准时相约来此采摘一大束带露水的鲜花拿回家,用一条小绳捆成几束放在盛水的玻璃瓶中,按照房屋的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摆放,意欲避邪,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人体安康,生活幸福美满。
初冬时节江河封冻,临近村屯的农民们赶着自家的马、牛车到江湾挥镰收割护堤花红秆,只需一两个小时就可割出满满一车拉回家做烧柴。改革开放后,我家养了一头黄色大牤牛,每年冬季我都要和父亲赶着牛车走出十几里江湾路割回满满几车供全家过冬的烧柴。1985年冬我割柴时无意中将花的种子带回家,第二年竟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繁殖得满村开放,我舍不得将其除掉便保护下来了,夏季花朵竞相开放,引来众人观赏,成为全村一大景观。护堤花还是一位疗效很好的草药,煎煮后有活血、止痛、利尿等功效,许多农户都要储存些备用。这也许是人们喜爱护堤花的另一个缘故吧。护堤花喜水又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强,加之根系十分发达,虽然近些年江湾资源过度开发,许多植物几乎灭绝了,但护堤花仍然随处可见可供观赏,在1998年、2013年大洪水中同护堤柳一样守护着百里长堤,为大堤安全度汛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