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铁人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联 2022年07月23日

柴文华

60多年前,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历尽艰辛发现大庆油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60多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人精神虽是红色精神、现代精神,但与中华传统美德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铁人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和拼搏奉献

在龙江这块沃土上,曾生长出丰富多彩的黑土文化,铁人精神就是其中之一。“铁人”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一直被缺油所困。为了甩掉“贫油国”的帽子,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在党的号召下,奔赴到当时还十分荒凉的大庆,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会战,体现出一种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铁人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拼搏奉献精神更为核心,这些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爱国主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左传·昭公四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贾谊《新书·阶级》:“国尔忘家,公尔忘私”;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葛洪《抱朴子·广譬》:“烈士之爱国也如家”。类似的论述在古代典籍里很多,反映出中华传统美德中源远流长的爱国情怀。

近代以来,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爱国主义名句,如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爱国论》:“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等。

中华民族这种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大力提倡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人们“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并通过多种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

拼搏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口号,体现出一种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拼搏奉献就是先哲所说的坚毅,锲而不舍,百折不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司马迁《报任安书》:“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葛洪《抱朴子·广譬》:“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康有为《孟子微》:“有恒则无所不破,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名句都表明,拼搏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拼搏奉献的基本要求是切实地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即所谓“尽伦尽职”。一个人的“伦”和“职”不必相同,只要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就是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勇于牺牲自己的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当自己的生命与真理、理想、道义、民族利益、民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舍生取义”。在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这种顽强拼搏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为龙江振兴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本文为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