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境外疟疾偷袭

疟疾是什么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疟疾由蚊虫叮咬传播,主要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

疟疾是如何传播的?

当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疟原虫经过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进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疟原虫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

疟疾防治顺口溜

疟疾通过蚊子传

热带地区最常见

发冷发热又出汗

延误就诊有危险

及早治疗保平安

疟疾世界流行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9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估计发生2.28亿疟疾病例,大部分疟疾病例发生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2.13亿例,占93%),其次是东南亚区域(3.4%)和东地中海区域(2.1%)。撒哈拉以南非洲十九个国家和印度承担全球近85%的疟疾负担。六个国家占全世界疟疾病例的一半多:尼日利亚(25%)、刚果民主共和国(12%)、乌干达(5%)、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和尼泊尔(各4%)。

疟疾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发冷期

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越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吟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体温常至35.5℃。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疟疾的诊断与预防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诊断。

流行病学史: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两周时间内有输血史。

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依次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其后体温恢复正常,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实验室检查:主要有显微镜检查血涂片、疟原虫抗原检测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方法,如使用蚊帐、纱窗纱门,蚊香等。如果有原因不明发热或感冒样症状,请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和治疗。

■ 我省疟疾流行状况和特点

黑龙江省属疟疾非流行区,近年来我省报告的疟疾病例,绝大多数为赴非洲出国务工的回国人员,主要来源地为尼日利亚、加纳、安哥拉等国家。防控境外疟疾输入是当前消除疟疾的工作重点。

■ 我省疟疾防治工作亮点

按照全国消除疟疾工作进展要求,2013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全省输入性疟疾管理工作。为解决省内缺乏疟原虫检测能力的状况,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断提升实验室能力建设,2018~2020年间陆续具备了疟原虫镜检、RDT检测及核酸检测能力,对省内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实验室复核检测工作。在保证疟原虫检测工作质量和病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的同时,为省内报告疟疾病例提供实验室诊断支持,保障了疟疾患者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防蚊叮咬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