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三管齐下 提高农民收入

王笑脸淘宝杂粮店吸引农民务工增收。

□文/摄 董洪波 马明超 本报记者 张磊

产业扶贫、劳务输出、高标准保障,今年以来,海伦市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个方面做文章,全方位促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为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实现脱贫摘帽,加速乡村振兴进程,近年来,海伦市全面实施了“1+3+5”扶贫产业,今年,各项产业活力迸发,成效显著。大鹅产业预计参与贫困户人均收益800元;光伏产业预计参与贫困户人均收入2000元,剩余收益用于公共基础实施建设及公益岗位工资发放;秸秆产业预计参与贫困户人均收入600元;小菜园产业预计贫困户人均收入450元;小农场产业预计参与贫困户人均收入800元;小牧园产业预计参与贫困户人均收入1463元;小菜窖产业预计参与贫困户人均收入600元。通过各项扶贫产业带动,预计贫困户可实现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在工资性收入上,海伦市主要采取内转、外输、增加公益岗位三种方式促进劳务输出工作,拉动农民收入增长。海伦市中小微企业发展状况较好,为务工人员就业增收提供更多机会,尤其是年初疫情防控期间,工业企业开复工及时,吸收务工人员较多;疫情期间,海伦市政府主导,以“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为保障,积极打通外出务工梗阻,共组织包机5架次、专列1批次、定向包大巴车298辆次,有组织地向浙江宁波、山东以及省内的建三江等地外输农民工11106人,开创了黑龙江省包机、包专列输送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先河。

2020年,海伦市共开发公益岗位2243人,负责保洁、护林、疫情防控监督员等工作。据初步测算,海伦市全年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20万人,可实现劳务收入20.85亿元。同时,海伦市电商产业发展迅猛,截至三季度末,全市网商总数达到3676家,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6626万元。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拉动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海伦市高度重视保民生工作,多措并举筹资金,千方百计提标准,高标准落实了社会救助“应保尽保”、低保提标、“单户保”、物价补贴、临时救助等保障性政策,仅高标准落实社会救助资金发放方面,截至9月末,已为59873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0139万元,为3618名特困供养对象发放2432万元,为6357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581万元,为990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715万元,为5102人高龄人员发放高龄补贴1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