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创新”→“我要创新”

以创新引领龙江供给体系优化升级

姜冰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省委十二届八次会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升我省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统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堵点,连通断点,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畅通经济大循环,其关键在于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既要着眼贯通从生产到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之间的堵点,也要着眼各环节内部阻碍经济循环的堵点。而当前阻碍我省供给体系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要素,其优势无法转化成产业、产品和市场优势,基于此,畅通供给体系的经济循环,着力点应放在打通生产环节的堵点,全面提升创新要素转化效率和供给体系创新性和关联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创新要素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高质量转化,是我省推动供给体系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点。就我省而言,强化创新提升供给体系的引领作用,工作重点应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推进新型“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要明确承担基础研究的高校、拥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以及掌控生产工艺的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不同功能定位,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协同有力的现代创新体系。一是,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大型研发机构,推动与高校和企业对接,建立一批以市场为导向机制灵活的新型产学研平台。二是,对接国家研发战略布局,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三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支撑,探索省级产业互联网规划建设,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补齐产业下游和市场终端的信息链条。四是,强化创新前端引导,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推动科技、金融机构、生产性服务中介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工业设计、研发、流程诊断、技术测试与分析等中介行业的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多链融合。加强以市场化为主导的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的导入。

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创新机制引导

首先,要千方百计鼓励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创新支持政策。要加大举措推动创新支持政策落地,提升企业创新动力,是实现“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的重要举措。其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体系全方位协同创新机制。一方面,建议对我省现有农产品深加工、石化新材料以及生物技术和绿色环保等产业的全链条产品线梳理,建立技术链和产业链清单图谱,对产业下游和中间产品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创新路径进行论证和规划;探索规划建设跨平台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整合平台,推动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合作和共享机制。另外,可以建立企业间横向的协同创新,包括研发的市场化过程,例如可建立面向中小科技企业的众筹众包机制等等,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创新。

强化以“用”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政策支持

我省供给体系存在偏上游、偏原字号的先天不足,很多产品不对接终端消费市场。难以直接获取市场终端的消费反馈。导致一体化中的“产”无法对接“用”,创新循环受阻,“用”的缺位导致相当多优质研发成果不能有效转化成产生市场效益的产品和消费。针对这一局面,创新一体化建设应该突出体现创新结果导向,实现研发、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高度耦合和良性互动。具体思路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国内有需求增长空间的领域,鼓励企业建立针对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的研发机构或者通过外包来导入市场和需求信息,实现以“用”为核心的创新要素融合新机制。其次,加强我省以应用为主导的技术和成果转移体系建设和孵化器建设,推动产业上游的研发、试验和转化以及产品制造各链条畅通循环;加大本地化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力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权益分享机制。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培育创新良好生态

创新要素的核心是企业,关键在人。一方面,要尊重企业在创新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权;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完善和健全知识、技能、管理等创新要素在创新全过程中的分配机制。同时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潜心科研、热爱探索的科学家和创新人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赋予科研人员决策权,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最大程度激发和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加快完善我省的人才培养遴选机制,坚持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作为导向,替代传统的只以论文、职称、学历和奖项作为依据的评价考核模式。最后,加快高端职业教育,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加强密切合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团队。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