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静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结合具体国情,坚持系统思维,在大视野和大格局中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绘就宏伟蓝图,强调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牢牢把握制造强国建设中的龙江角色定位,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两化”融合持续推进,工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十四五”期间,全省上下应深刻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始终坚定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信心决心,牢牢扛起建设工业强省的责任担当。
要增强鼎故革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当前中国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的中低端,克服一些高端技术、高科技产品乃至关键零部件领域存在的短板,龙江制造有着多年的竞争优势,尤其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改变计划经济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处理生产经营和发展问题,仍然是当前黑龙江省制造业的重要着力点。唯有制造强省才能经济强省,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重视品牌培育,培育更多的具有国内领先及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凝聚工业强省的核心理念,稳中求进,补强短板,精益求精。
要强化持续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作为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支撑。黑龙江省要全面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建设诺奖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持续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与创新网络,将国外“卡脖子”清单变为我省当前科研任务清单展开布局,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或者关键材料的技术窘境,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要突出应用牵引,按照系统创新链思想,支持成果转化落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创新担保和再担保机制,对知识产权交易风险按比例代偿。建立创意和知识产权收储育成机制,鼓励创业者在省内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落地,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同时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充分挖掘现有人才之潜能,并广招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要注重夯实基础。秉持发展和安全理念,夯实制造之基, 打造发展硬实力,将产业安全贯穿龙江经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强化制造业基础,不仅关乎一国制造的品质,更决定着制造业发展的未来。全省要夯实产业基础,既要提升存量,也要开拓增量,要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聚能优势行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使其形成全国乃至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并加大力度培育前沿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良好的制造业生态。要夯实信息基础,结合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统筹龙江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研产业政策,建立并完善全省工业大数据分析系统,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要夯实政策和环境基础,摆脱长久以来黑龙江省计划经济的窠臼,牢固树立服务创新主体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要持续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要把质量品牌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命线,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提升龙江制造的价值内涵与国际声誉。要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不竭动力。
要深化产业融合。在新时代开放和自主关系引领下,构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赋能实体经济深化产业融合。要持续推动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技能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龙江制造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持续实施“100+1000”工程,稳步推动“数字龙江”发展战略实施,应用“大”“智”“物”“云”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引领全国,让砺剑智造的效应辐射更远。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电子商务、服务贸易、互联网金融等数字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在全省制造业领域落地,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要提升制造文化。正所谓“经济不仅需要一种能力,还需要一种气质。”纵观历史,无论是德日制造之精良,还是当前美国科技之引领,除了经济投入多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是这些国家在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先进的制造文化。建设工业强省,不仅需要产品、技术、资本和劳动力,更需要耐心和意志,需要文化的支撑。无论顺境逆境,爱国奉献一直是龙江文化最强的关键词,是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综合体现,建设工业强省,我们要进一步遵守制造文化的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秩序规范,在制造业中深植创造精神、工匠精神和服务精神。要在吸收龙江传统制造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制造文化先进经验,健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龙江特色制造文化理论体系,推动龙江特色制造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而提升我省制造业软实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强省。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