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载体 传播生态文明思想

汪金英 王大奇

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交接点,弘扬生态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基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因此应全面推进高校生态文化育人,加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为社会储备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使其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传播者。

丰富教育内容与形式

丰富和完善生态文化内容,寻找契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兴奋点”的教学形式,对于提高生态文化教育质量极其重要。生态文化教育内容要把握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价值指引这根主线,以绿色新发展理念、美丽中国概念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吸收国内外先进生态文化理论成果。教学过程中融入贴合时代主题、符合当前环境形势、紧扣生态热点的材料和教育示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学课堂要灵活运用探究式、情境式、体验式、活动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和技术手段,加强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达成观点的认同进而掌握知识。

完善生态文化教育融合与管理

生态文化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并非一门课程能够独立支撑,而大学时期也是学科分化、培育不同发展方向人才的重要节点。因此将生态文化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关联度高的部分做好各个学科与生态文化知识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再记忆,建构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知识网络,培育不同领域的生态文化人才。同时完善高校生态文化教学联接体系,构建一套有科学依据、有理论深度、有教育能力、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教育纲要,使生态文化课程更加系统并符合教育规律,避免“碎片化”的生态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稳定的生态环保意识和价值观。生态文化教育还处在探索和发展之中,工作方法、实施路径、运行机制等难免会出现纰漏和疏忽,这也就要求配备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生态文化教育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主体应立足多元化,将教师、大学生、家长、专家等教学意见和反馈总结并综合考量,力求在各方对生态文化教育的美好愿景中寻找到既符合现实背景,又能增进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平衡点。

创设生态文化氛围与阵地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部分,以其自主性、渗透性、恒久性、以及易接受性等特点,在培育学生生态道德观方面有着巨大优越性。积极创建感染力强、导向立意正、富有新意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适当借助高新技术手段使生态文化设施更具吸引力,开展寓内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让学生愿意走进生态文化,接受生态文化影响和熏陶,感受生态文化的魅力。同时注意将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阵地拓展开来,延伸到线上和线下两大阵地。互联网的发展为生态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资源,开发线上教育新模式,提供给大学生更加直观、高效、便捷、广阔的生态文化教育平台。生态文化基地、展览馆等社会教育基地具有更为直观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促进大学生生态文化知识内化于心的重要场所。探索并创建含括生态文化的社会教育基地,不仅对加强学生生态环保意识有积极作用,还可以开拓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对生态文化教育的新鲜感。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