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100多项 研发30多个创新产品 带出50余名技术骨干

鲁勇 从铁路车间走出的发明家

鲁勇在检修设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徐佳倩

从铁路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走进人民大会堂,从一名小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60后鲁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有这么大的跨度。“说实话,自己琢磨研究的时候没想过将来会不会获奖啥的,就是平时自己多动手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服务铁路工作,就是我应该做的。”老鲁笑着说道。

鲁勇是牡丹江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检修工区工长,在30多年工作中,他检修设备,解决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他发明新产品,在实际应用中让检修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成为草根发明家、龙江工匠的同时,鲁勇更是践行鲁班精神,成为众人学习看齐的劳动模范和榜样。

好技术 传帮带 全工队都是老鲁带出来的骨干

钻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技艺过人,是鲁勇理解的“工匠精神”。这不仅能在鲁勇不断更新迭代的创新产品上得到体现,也能在他的培训教学中找到答案。

凭借肯钻研、能吃苦的劲头,鲁勇的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很快就成为技术骨干。特别是在2000年左右从事研发以来,一件件好产品,一套套硬功夫,更是让他积攒了丰富经验。此时帮助工友进步、带领新人入门和打磨技艺,也成了鲁勇的一项“爱好”。

鲁勇向记者介绍起几个独家方法:由首席高级工人技师帮带高级工人技师,高级工人技师帮带工人技师,工人技师帮带高级工,以此类推,实现工队全员“有师傅”、全员“是徒弟”,这是“塔式”教学模式;十几年如一日,把每天早8时到9时固定为技术业务学习时间,上大课,所有授课内容都是他亲手制定,中心只有一个,就是提升技术业务能力,这是“雷打不动”的学习制度。

这些年来,鲁勇的教学成绩斐然。他所在工队已走出高级技师12人、技师15人、高级工26人。鲁勇不仅自己是龙江工匠,他说,还要带出来更多的龙江工匠。

爱钻研 解难题 撞南墙精神让老鲁迷上研发

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在鲁勇这里,却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要撞穿南墙继续走。这股犟劲儿,使得仅有高中学历的鲁勇在实践中,迷上了通过创新创造解决工作难题。

鲁勇所在工区负责车载电务设备检修,由于车载设备都在机车上,日常练功想模拟检修故障有些耗时耗力,一场模拟训练下来常常需要现场动用很多人配合。为此,鲁勇就萌发了自己研究制作一台“智能练功台”的想法。

只有高中的文化底子,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困难,不言而喻。那时,鲁勇只能一边学习充实自己,一边扎进发明创造中。

只要看到与车载系统有关的书,鲁勇就买,有的书实在买不着就借,借不着就跑大学和科研单位求教。那些日子,鲁勇白天坚持上班收集动态数据,晚上回家挑灯夜读,反复推敲控制电路,研究操控方式。3个多月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做到后半夜。终于在2009年,第一代车载设备智能练功台在他手上诞生了。

这些年,他连续创新完成各类技术革新100多项,设计研制各类试验台30多个,为解决一线生产难题作出卓越贡献,填补了国内铁路系统车载专业多项技术空白,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集团公司QC成果一等奖。

有责任 有情怀 用更好的成绩回报铁路事业

在那些埋头搞创新的平凡日子里,鲁勇创造了不凡的事,他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为了让鲁勇有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加专注技术创新事业,牡丹江电务段为他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他的工作室包含办公区、学习研讨区、设备研发操作区、成果演示区4个区域,下设实培室、测试室、模拟试验室等活动场所。鲁勇大展拳脚的天地,更加广阔了。

在鲁勇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编写了多项操作流程标准和故障处理手册,在设备维修、技术创新和职工培训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也为企业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用创新技术服务铁路事业的脚步不停,鲁勇工作室,走得更远了。2015年,工作室被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授予“鲁勇劳模创新工作室”;2016年又被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与此同时,他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十大工匠、铁路工匠等。近日,更是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鲁勇从北京接受表彰归来后,牡丹江电务段党委专门组织召开座谈会,再次号召学习他。座谈会上鲁勇动情地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对我来说是个新起点,我将不负集团公司、段等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嘱托,继续投身到科研创新事业中,一定用更优秀的产品为企业为铁路事业服务。”话毕,现场掌声热烈,众人和鲁勇一样,眼睛里泛着光芒,他们说,有鲁勇这样的榜样在前,新时代铁路人,必定始终奋勇向前,敢于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