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项技术创新应用实践 累计创造价值8000余万元

董礼涛 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的人

董礼涛在检查零件精度。王子祺摄

□本报记者 王彦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军工分厂铣工董礼涛,是听着这句话成长起来的。

董礼涛的父母都是哈尔滨市“三大动力”的老职工,从小他就在厂区长大,上学、工作、成家,从没有离开过企业。“可以说,是企业养育了我,我对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1989年刚参加工作时,看着师傅们的巧手制造出各式各样闪着亮光的精美零件,董礼涛既敬佩又羡慕。“尤其是看到汽轮机转子的时候,我就想,机加工人实在是太厉害了。”也在那时,他在心里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老师傅能干的,我也要能干;别人干不了的,我要想办法干,而且还要干得好!

1992年,董礼涛参加公司技术比武,从此连续多年蝉联铣工工种冠军,先后获得公司“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称号。27岁成为高级技师,一举打破公司晋级纪录;参与加工制造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被业界评价为摘取了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先后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有300余项技术创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8000余万元。

中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若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2006年董礼涛牵头组建铣工工作小组,专门研究铣工加工技术,解决生产难题。之后,“铣工工作小组”渐次发展为“哈汽董礼涛创新工作室”“黑龙江省董礼涛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2013年,又被评为“董礼涛国家级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

几年来,以创新工作室为孵化基地,董礼涛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高技能青年人才。他们中有的通过技术比武晋级为高级技师,有的获得省市技术能手称号,有的成为哈尔滨市劳模、“十大创新青年”等,仅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就有47名。董礼涛为能够参与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感到骄傲。

30MW燃压机组是国家863项目西气东输管道增压设备。过去这些制造技术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

2010年,首台30MW燃压机组国产化生产攻关的重任落在了董礼涛肩上,“我明白这分量!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董礼涛和同事们每天扎在车间十几个小时,一张图纸一张图纸地琢磨,一个工件一个工件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整套增压设备核心部套的国产化任务终于完成,成功摘取了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操作的机床早已化为董礼涛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坚信,时代是干出来的,大国重器也是干出来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其中,大国工匠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