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煤七台河公司 深化改革 脱困攻坚 挖潜创效

奋进中的七矿公司。

刘金奇(左二)在井下和矿工在一起。

张长山(中)在井下与青年技术干部探讨施工工艺。

□文/摄

本报记者 张益龙

曾几何时,龙煤七台河矿业公司以千万吨级的产量规模、开采成本低的小井群和优良稀缺的焦煤品种,享誉全国煤炭行业。然而,曾经依托的低成本开采与资源禀赋好的先天优势随着煤层地质赋存条件的变化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而今成了制约脱困发展的“双刃剑”。截至2019年,七台河矿业公司原有32处小煤井关闭了23处,规划保留的9个技改矿井也只有1个正常生产,企业煤炭生产规模从2015年的1050万吨,陡然降至2019年的666万吨。产量规模断崖式下滑,给七矿公司带来的潜在亏损压力也是倍速增加。由此,企业亏损竟然高达7.56亿元。

面对严峻的形势,近两年来,七台河矿业公司牢牢把握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不断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从体制机制变革入手,多措并举提升经营效能,2019年一举实现减亏9600万元,一增一减间创效达8.5亿元。

1

格局重构 聚力攻坚

今年9月5日,在七矿公司总经理安全办公暨安全生产考核会上,公司首次向生产一线采煤工发放出勤补贴93.3万元,完成生产任务且实现小班安全生产的663名采煤工人,分享了这笔近百万元的安全出勤补贴。

分配向一线倾斜。即使是在企业最为艰难的2019年里,全公司共有552名采煤工人月收入万元以上,占工作面在岗采煤工的27%;有778名掘进工月收入超过8000元,占工作面在岗掘进工的37%。

随着资源储量的急速下滑,支撑七矿公司经营盘子的矿井由过去的12个锐减到6个。

在积极调整分配政策的同时,七矿公司以提高原煤生产效率为切入点,优化生产格局,优化系统布局,优化劳动组织,在狠抓灾害治理、生产准备和设备运行环境的基础上,大力锻造生产尖兵,精心打造安全高效重点生产队组,推进企业整体生产效能的提升。

去年以来,全公司共培育50万吨采煤队1个,30万吨采煤队2个,20万吨采煤队4个。同时,他们进一步推进“一优三减”,在持续加大力度减水平、减面头、减人员的基础上,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生产工效达到了1.82吨/工,比计划增加了0.22吨/工,为保持煤矿生产后劲奠定了基础。

效率与效益双增,开源与节流并重。2019年,七矿公司5个半煤矿实现增产36.6万吨,增收2.2亿元;原煤单位成本下降6%,创效1.8亿元。

龙湖矿通过近10个月攻关,应用充填开采新技术,不仅填补了我省充填开采的技术空白,趟出了绿色开采新路子,而且重新唤醒了一块地质储量166万吨、价值9亿元的煤炭资源。从4月份充填开采工作面试生产后,当月就生产原煤1.03万吨,实现盈利215万元,并且使全矿生产计划指标由上一年的115万吨增加到了130万吨。更为可喜的是,经预测,通过全面推广充填开采技术,到2022年七矿公司可置换“三下”压煤达100万吨,相当于多生产了一个煤矿的产量。

通过格局重构,七矿公司实现了稳产提效,并在内涵式发展探索中取得了新成果,更使身处困境的广大干部职工看到了希望。

如今,在铁选厂,从车间到货场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24小时3班入洗煤炭达8000吨,煤炭日吞吐量达到160车。今年前8个月,尽管受疫情影响,全厂入洗煤炭依然保持了78.05万吨的高位水平,实现利润5258.46万元,比利润计划指标超盈2146.46万元。

2

内涵式发展 狠挖效益增长点

七矿公司热电厂,曾经一年亏损8727万元。该厂一直以洗末煤为主要原料煤,因洗末煤市场价格高企产生巨额亏损。选煤厂和热电厂效益冲突的核心,更是摆在企业脱困发展之路上的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此,七矿公司将热电厂扭亏工作“前置”到了原料煤环节,把文章做到了煤矸石加工利用上,依托循环经济破解扭亏难题。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一个应用技术创新将二次洗选后的洗矸进行再次分选的“三选”方案浮出水面,以此,让发热量1700大卡以上的洗矸变废为宝,供给热电厂发电。

七矿公司把这一举措称为“三选工程”,即以深度挖潜和科技攻关为依托,向洗矸分选要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高密度分选,“沙里淘金”为二选尾矿赋予了新的价值。经综合测算,全公司“三选工程”综合成本实现了187.74元/吨,并且每年可多回收低质可燃物(洗矸再选产品)36万吨。

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七矿公司以循环经济破局,从深度挖潜到质量提升,从经济效益到社会效益,全面拉动了内涵式创效的产业链条。按每年多生产36万吨“三选”产品计算,选煤厂由此可创造效益5760万元;热电厂节约原料煤成本3248万元;全公司通过“三选工程”置换洗末煤14万吨,市场价值达5880万元。与此同时,企业整体实现减排36万吨矸石,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社会效益更是难以用数字来衡量。

解决了原料煤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热电厂就赢得了生存的基础和扭亏的转机。随着龙湖矿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这个厂的粉煤灰成了重要的矿井充填材料,他们每天就可为矿井充填、井下喷浆和采后备填充提供粉煤灰200吨。热电厂厂长姜坤算了一笔经济账:仅矿井充填一项,按每天200吨粉煤灰以相对比例置换出的优质煤炭来计算,全年累计创造价值就高达5000万元。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以“三选工程”为牵动,七矿公司打通了一条潜在的创效链条。以产业布局激发内生动力,以循环发展带动效益增长,由此逐步形成了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经营态势。而热电厂正是这一创效链上的重要“支点”。

从“三选工程”的实施到选煤厂增盈、热电厂扭亏,再到矿井充填技术的全面推进,在一系列内涵式发展“点睛之措”的撬动下,一方面为企业带来了几亿元的效益增长,另一方面,也从更深的层面折射出了企业循环经济的战略出发点和战术落脚点。

在这一创效链条的前端,实行“五自”经营的新选厂成为了全公司实施“三选工程”的首个“吃螃蟹”单位。他们本着因陋就简、厉行节约的原则,从图纸绘制的第一道工序到最后的设备安装,全部自主攻关,并实现了洗矸分选工艺一次试车成功,累计投入资金不到120万元,每年却“捡”回了上千万元的效益。通过“三选工程”的全面推广,七洗厂、新选厂、桃选厂、铁选厂、龙选厂等单位也随着煤炭洗选加工产品布局的调整,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热电厂在解决了原料煤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后,通过自身技术升级和深入挖潜,全面降低煤耗、电耗、水耗及其他成本要素,一举摘掉了亏损帽子,并逐步向利润经营的道路迈进。今年以来,这个厂的热水、炉渣、粉煤灰都成为了新的效益增长点,仅高温锅炉冷却水的余热利用一项,每年就可以为企业创效500万元。

在企业的创效链条上,以龙湖矿为代表的矿井充填技术为企业带来的规模效益也在不断增加,这个矿今年预计可置换原煤17.7万吨,创效3000余万元。

从煤炭生产,到洗选加工,到综合利用,到变废为宝,再到安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效益增长链条,链条上每个环节都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创效“基点”,进而从点到线,聚线成链,实现闭环提升,这正是七矿公司发展的真正“内涵”。

3

精细管理 提升内动力

9月3日,伴随着七矿公司精煤战略发展起来的桃选厂,领回了七矿公司外购煤炭的授权书,此举标志着这个曾经创出亿元利润的选煤厂正在以“五自”经营的新业态步入更广阔的市场。

2019年以来,新选厂、桃选厂面对企业煤炭产量下滑的实际,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全年外购入洗原料煤24.4万吨,增加精煤产量13.5万吨,为企业增收1.9亿元,为他们走向市场真正实现“五自”经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走进新选厂和桃选厂,厂区和车间寂静无声。为了躲峰填谷节省电费支出,这两个“五自”经营企业都选择了夜间生产,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账算到了骨头里”。

从“坐家等活儿”到“市场找活儿”,新选厂以洗矸分选系统改造为突破口,首先打出了设备加工制造牌,不仅承包了公司各个选煤厂洗矸分选系统的设备加工和安装,还外包了鸡矿公司新发矿的矸石再洗系统改造工程。厂长马仲涛信心满满地说:“今年下半年,新选厂仅机加工程一项,就可实现创收1000万元。”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新发矿矸石再选系统改造工程中,车间主任、技术人员等管理岗位的干部,全部以工人身份参加施工。厂动力科一位副科长,主动请缨担任电焊工,每天早上天刚放亮就走上岗位进入角色,一直干到深夜时分。尝到了技术创新甜头的新选厂,目前正在对废旧渣浆泵料旋流器二段整体工艺和新型DMS3642A型系列振动筛等设备的生产加工开展攻关,通过扩大洗选设备及配件机加产品种类,最终形成系列产品,栖身洗煤行业设备与配件供应商的行列。

从深化改革,到技术升级,根子在于引进了市场化运营机制。

面对严峻的形势,七矿公司坚持对标对表,强化成本管控。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长山,总经理刘金奇带队,对所属各单位开展了“走圈调研”,逐个单位分析固定费用、变动成本,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七矿公司成本管控方案》。

七矿公司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先进单位龙湖矿,依托内部市场化管理平台而建设的“全面预算、成本管控、KPI考核”+“绩效考核”三位一体考核管理系统,让考核结果与各级各类人员的工资挂钩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干部职工“管与不管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思想意识,使管理挖潜不再停留在纸面上、墙报上,而是随着工作执行力的提升,成为了人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资收入。

“换思想,算细账,抓管理”,有效调动每名干部职工“治亏降成,严管增效”的积极性。有数字表明:2019年,七矿公司全年完成更生产值4.5亿元;今年,在计划实现更生产值3.7亿元的基础上,上半年全公司修旧利废总产值已完成1.89亿元。

管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更在于激发全员创效的内动力。七矿公司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引进了“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让每一位职工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这一管理学中的经典模式,与这个公司长期以来推行的“小班安全质量结构工资管理”制度严丝合缝,成为了企业在预算、成本、质量、效率上细化管理的“升级版”。

4

骄人业绩 赢在用人机制

在七矿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长山办公室,记者提问,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完成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从严治矿“四轮驱动”任务,并取得如此骄人业绩?

张长山说,七矿乃至龙煤改革,关乎龙江国企改革的成败。我们的身上,不仅肩负着上级领导的重托,更有七矿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现有在职职工3万多名,退休职工3万多名,广大职工的生存、发展,关系着七台河地区的稳定和进步。煤炭资源萎缩是七矿的一大资源危机,不能让七矿的事业在我们手中萎缩,这是一份庄严的考卷,公司党委的每个人都要考出好成绩。几代七矿人爬冰卧雪、前赴后继,井下工人们“跪着挖煤、站着做人”的顽强拼搏,各级领导特别是龙煤集团领导对公司的关怀与指导,都是我们奋力前行的动力。

以“忠诚、实干、创新、有为、干净”为特色的刘金奇精神,两年来得到了七矿党委的大力弘扬。张长山说,学习刘金奇精神,从我做起。金奇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他提出,“跟着金奇学,跟着金奇干,跟上金奇步伐!”

2019年,七矿副总师以上干部月均入井数达21.5次以上,最高达36次,每人每天入井时间都增加了2个小时。他们带着问题入井,蹲在现场解决问题,不找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决不升井。

龙湖矿生产副矿长赵焕刚全年入井次数、入井时间居同级干部之首,曾连续一个月零点返大班,在综采工作面安装时期,靠前指挥,三天三夜在井下和工人们战斗在一起,用行动践行刘金奇精神。

张长山说,七矿的改革脱困攻坚,是一副沉重的历史担子,必须有更多更硬的刘金奇式肩膀共同承担。只要人人争做刘金奇,人人成为刘金奇,七矿就一定会有亮丽的未来!

七矿党委以践行刘金奇精神为主线,开展了“勤廉作表率,煤海当先锋”选树活动,使刘金奇精神从“一枝独秀”走向“春色满园”,着力培养一大批“刘金奇式的好员工,为企业发展培养锻造大批中流砥柱”。

铁东选煤厂“逯振海劳模创新工作室”所进行的无毒无味高效植物油捕收剂技术成功应用后,被编入《中煤集团技术管理体系》,面对高薪诱惑,逯振海依然保持本色忠企爱岗;新建煤矿三采区区长王旭伟,曾先后接手四个“乱摊子”,每到一处,都抓管理、治乱象、强队伍,每到一处,都勇挑重担、善破困局,被称为“救火区长”;胜利煤矿二采一井井长霍守峰,始终把企业效益和职工利益放在心上……

如今,在七矿公司,公司党委对技术人员、特别是80后技术人才十分“偏爱”,发现工作能力突出的,经考核合格,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

“我原来是新建煤矿地测科副科长,对于我的提拔我也很意外。”新富煤矿地质副总工程师田刚说,他的岗位转折是“碰”来的。在一次和张长山的谈话中,透露了他有工作调动的想法。令田刚没有想到的是,2019年9月公司党委将他调整到新富煤矿代理地质副总工程师岗位,经过半年多的岗位历练,2020年4月在民主推荐干部中,被正式任命为新富煤矿地质副总工程师,这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地质专业本科毕业的85后,成为全公司最年轻的矿领导之一。

36岁的新铁煤矿采煤副总工程师穆岐春,也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井区技术员、副区长、支部书记和矿生产技术部部长,是一名综合型的年轻干部。2020年初,公司党委将穆岐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9月份,新铁煤矿采煤副总工程师岗位出现空缺,在谈话调研推荐中,穆岐春得票最高,公司党委将他作为建议人选,被全票推选为新铁煤矿采煤副总工程师。

为了留住人才,近两年来,七矿公司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经历看潜力,大胆使用技术干部,尤其是年轻技术干部,像田刚这样的80后,有21名成长为初级副总师以上干部,有2名通过公开竞聘成为中级领导干部。

目前,七矿公司80后管理人员855人,其中,煤矿井区管理及技术人员391人,占年轻干部总数45.7%。“年轻干部宝贵,年轻的技术干部更宝贵。”张长山如是说。

“我们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企业制定了人才发展15年规划和培养人才的5年计划。”七矿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建国说,在组织上、宣传上、考核上积极为企选才、育才、留才。

七矿公司党委把发现培养选拔年轻技术干部工作实效,列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成立组织机构,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定期研究解决年轻技术干部成长难题。两年来,公司党委解决了大学生技术员干部编制不足问题,增加技术员干部编制479个;执行专业技术人才补贴政策,对为井下服务的采掘技术员按从事岗位每月补贴800元、500元、200元不等;坚持校企联合办学,与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和七台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为在岗职工提升专业技能,在企业经济效益极度困难下,先后承担了260名职工技能提升学费137.78万元。

鲜明的人才导向,使一大批优秀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尽管资金紧张,七矿公司今年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投入却高达4791万元,比上一年猛增175%,龙湖矿的充填开采、新立矿的薄煤层智能化综采、新铁矿的重点开拓队组创高产……无不是以内涵增产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产业化升级。

七矿公司党委一班人,两年来带领3万名党员干部职工,从“谷底”起步,不屈不挠、发奋图强、众志成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挖潜创效、脱困攻坚的发展之路,在我省东部、完达山脉西端留下了一串串坚实有力的人生足迹,成为高高挺起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