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基镇宋店村村干部研究村务工作。
网格员张贴居民网格微信群二维码。
“两新”组织人员到红色联盟学习。
行业部门党支部开展党课学习。
“党课开讲啦”活动现场。
村民在菇娘仓储物流交易中心挑拣菇娘。
夏天的锦山镇洪洲村农产品贸易市场。
□文/摄裴佳宁李加龙本报记者刘亿服
富锦市共有直属党(工)委16个,党支部770个,党员17238名,是佳木斯地区基层党组织、党员数量最多的县级市。2020年以来,该市以项目化管理为牵动,围绕“红色标尺”党建品牌创建,聚焦“四筑四强”,强化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积极创新党课形式,拓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渠道,在固本上发力、在强基上用力,在各领域全力打造了50个党建示范点,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见实效、上水平。
抓四筑四强 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富锦市围绕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守民心所向,聚焦项目化管理,聚焦“四筑四强”,立足全市实际,实现各领域党建有特色、有内涵、有活力。
筑牢农村红色阵地,推动乡村振兴强发展。富锦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铸魂固本。全力推动强镇扩权改革,改造11个镇公共服务中心,设村级便民服务中心308个,推行政务服务进农村,实现村级审批网上办,惠及20万农村群众。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梳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116条,配套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建立网上监督平台,有效约束村级权力运行。严管36个中央扶持资金项目,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加大软弱涣散整顿力度,严格落实“四个一”措施,“一村一策”开展整顿,实现23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整顿提升。深入推进四账工作法,及时理清村级党组织工作思路,有效解决村两委不想干不会干问题,及时调整不称职村书记3名,落实村党组织书记薪资待遇,激励担当作为,培养后备干部606名,蓄足后劲,高质量完成离任审计及任期考核,排查整顿16个重点难点村,打牢换届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城市红色家园,谱写自治共建新篇章。富锦市积极探索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子,发出红色集结令,构建城市党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坚持党建一核促多元,规范设置社区网格党支部98个、党小组391个,整合137家大党委力量,完善三项清单498条,引导642名在职党员担任兼职网格员,4156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服务,构建起区域融合城市党建新格局。创新打造红色驿站,依托专委会,设定环境监督、防疫宣传等岗位50余个,组建志愿服务队13支,与405个居民楼宇党员中心户共同开展卫生整治、政策宣传等服务活动百余次。引导特殊群体党员当先锋、作表率。推行“1+6+N”网格工作模式,引导21家职能部门下沉网格,配齐党建引领专业网格员1220名,打造“党建+智慧社区”APP,有效畅通便民服务渠道。不断加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力度,13个社区全部达到建设标准,构建起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服务平台,为开展各类服务提供坚实保障。
树好机关红色标杆,奏响示范引领主旋律。干字当先、实字为要。富锦市坚持转作风、促实干,以严细实快为标准,实行八步闭环工作法,奋力开创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深化“支部争星、党员积分”,完善积分管理机制,推行“四单五制”模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解决群众所需。深入开展百部联百村活动,选优配强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259个村帮扶工作组,助力精准扶贫,949名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开展一对一帮扶,走村入户结穷亲,帮助圆梦微心愿。深化机关作风整顿,建立首席服务专员推进机制,实行一会三函审批改革、证照分离改革,推行“最多跑一次”“我跑你不跑”“零跑腿”等服务模式,真正实现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
打造两新红色联盟,实现有效覆盖促提升。不断拓展党在两新领域的主阵地和影响力,积极推动党建与经营共同发展。扎实推进双覆盖专项行动,深化“1+X”联建模式,采取五式组建法,选派党建指导员30名,实现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保持在全省前列。依托红色联盟共享阵地,开展企业党建展示、学习交流等活动30余次,积极发掘企业文化和特点,创建“一企一品”的党建格局,打造“双心工程”“闪光点+”“金点子”等党建品牌21个,强化典型引领,优化企业党组织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期间,两新组织累计向武汉捐赠资金20余万元,向社会公众发放口罩2万余个,捐赠防疫物资价值40余万元,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抓网格管理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
富锦市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不断强化网格员队伍建设,以网格为战壕,通过“一配强二精准六服务”的方式,织密为民服务网,架起党群连心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配强一支生力军。按照“一格一专多兼”的原则,配置专兼职网格员,充实网格管理力量。通过公开选聘、公益性岗位转岗等方式,为社区网格配备405名专职网格员,强化岗前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号召力,引导网格内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党员志愿者担任兼职网格员,参与到网格化服务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1+6+N”模式,组建网格员队伍,打造出常态化沟通、团队化合作新格局。829名兼职网格员中共有党员546名,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添一支党性强、作风好、纪律严、素质高的生力军。
实现两个高精准。辖区居民底数高精准,组织专兼职网格员通过入户登记、电话联系、张贴提示单等方式,对居民户籍、住房及政策享受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和登记,重新核实登记不规范人口信息1.4万余条,实现8.6万户16.4万名网格居民信息精准排查。三维地图录入高精准,及时将居民信息录入到富锦实景三维地图中,参照示范小区和职能部门下沉的先行试点运行情况,实现精准录入,推动社区管理智慧化、信息化。
提供六种优服务。网格员上岗进格,争当宣传员、导向员、收集员、联络员、服务员、调解员,构建服务网,搭起连心桥。通过公示板、网格微信群、智慧社区APP等方式及时公布网格员联系方式,方便群众咨询联系。按照“人进格内”“事在格办”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各项相关工作,及时宣传最新政策法规、防疫公告及该市六大战役成果等相关信息,通过悬挂五城同创条幅、张贴文明新风宣传海报等方式,积极引导网格居民自觉改陋习、树新风。全面收集居民反映的停水断电、电梯故障等大大小小问题536个,帮助网格内居民联系相关单位办理医保卡、营业执照、缴纳社保等事宜189件,调解家庭矛盾20余起,真正做到群众身边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做到网格服务连到家,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
抓党课创新 推动基层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富锦市委组织部坚持精心谋划、周密部署,以提升党性教育为导向,在创新形式上求突破 ,抓实抓细三个环节,全面助推“党课开讲啦”活动提质增效。
坚持按照党员点单、党组织定制的原则,确定党课选题,指导全市16个党(工)委建立“党课学习交流群”,梳理各领域党员关于五城同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需求,在线征集选题43个,有效解决党课选题不精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突出专业化,发挥市委党校、市广播电视台、农业、教育等领域专业特长,组织13名专家学者成立党课评审团,对各级党组织上报的132个党课选题仔细研究、反复推敲,经线上征集、专家审议最终确定48个符合实际、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课选题,确保在覆盖面上实现大而全、在党课内容上保证小而精,进一步强化党员教育实效。
充分利用各领域红色阵地,依托社区红色驿站、农村初心学堂、两新组织“领航讲堂”等学习阵地载体,通过实地教学、交叉观摩等方式创新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让党员在党课中感悟初心力量,筑牢使命担当。积极创新党课形式,将合唱、刀舞、书法、管弦民乐等艺术方式融入党课,以舞台剧的形式再现张甲洲、李敏、常隆基的事迹,通过40余名党员的个性演绎、立体传播,忆往昔峥嵘岁月,坚定红色信仰。全市共开展“党课开讲啦”活动132场次,培训党员万余人次,拍摄制作党课48节,在先锋富锦公众号、基层党建工作群等进行展播并评选金牌讲师12名,全面激发党员学习热情。
引导各级党组织把“党课开讲啦”活动与“三会一课”、“3+X”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有机结合,让党课地点更灵活、内容更接地气,以学促做。市委常委带头深入党建联系点讲党课20余次,累计解决村内防疫物资紧缺、网格员待遇等实际问题80余个。组织开展“百部联百村”“大党委”联建共建活动200余次,驻村书记、行业先锋等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讲解脱贫政策、行业知识,有效带动全市4000余名在职党员下沉网格,到世纪家园小区、新开广场等地开展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推动广大党员在学习中升华党性,在实践中强化担当。
抓集体经济 推动基层战斗堡垒蓬勃发展
富锦市坚持党建引领,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巧用“富村十策”,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态势,推进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富集优势,推动村级组织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发展资源开发型经济,充分利用集体所有机动地、经济林等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宏胜镇兴国村对村内19亩低产林进行改造,在出售木料为集体增收8.5万元后,种植果树、三角枫2万棵,推动集体每年增收8000元。发展土地集约型经济,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领办专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土地折股入社,开展规模经营。上街基镇宋店村与大锦农公司合作,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有机水稻,带动村民集体双增收。发展专业服务型经济,围绕农业生产,村党支部成立专业服务队,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等服务,适当收取费用,提高集体收入。头林镇新胜村组建服务队,购置东方红1404、打包机各1台,为农民代耕土地,集体增收4万元。发展电子商务型经济。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二龙山镇北地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菇娘、香瓜等农产品,集体年可增收10万元。
依托资源禀赋,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集体增收。发展生产经营型经济,村集体通过自主创办经济实体等方式,发展一二三产业,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锦山镇公安村争取中央扶持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注册富锦市鸿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村集体用地建设发展小磨坊,年底前预计增收11万元。发展物业租赁型经济,引导有区位优势的村,开发建设沿街商铺对外租赁,增加村集体收入。富锦镇锦兴村将村集体沿街店铺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发展异地置业型经济,对资源匮乏、就地发展村集体经济有困难的村,引导其在城镇购置商业店面等获取租金。长安镇长富农场村购置地点好、商用价值高的门市房出租,有效克服集体经济发展短板,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
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效益,探索集体经济运行新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发展项目入股型经济,加强村企合作,引导村级组织合理运用集体积累入股产业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规上企业,按期分红增收。上街基镇德福村将申请的中央扶持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入股大锦农公司,年均分红3万元。发展商贸流通型经济,组建产业联盟,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提供产、购、销一条龙服务,在服务农民中获利。二龙山镇发挥基层党组织协调优势,整镇开展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试点,与中化农业开展合作,完成农资统购订单10万亩,签订托管合同面积2万亩,预计推动各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发展旅游生态型经济,依托湿地、别拉音子山等旅游资源,引导村级组织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类型的集体经济。锦山镇洪洲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长廊,带动集体增收17万元。
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出发。富锦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正勠力同心、担当作为、砥砺奋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作风,奋力谱写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