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 打造“十大基地”集聚创新人才

本报讯(记者刘艳)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道外区人才“十大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获悉,道外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校合作暨“十大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下发了《道外区人才“十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方案立足道外行业需求、产业特点、区域特色,对人才“十大基地”类别进行具体细化,明确了各类别中具体建设的基地46个,将着力在夯实发展基础,打通上下游环节上,促进“十大基地”提档升级,形成支撑促进道外发展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道外区人才“十大基地”具体为:2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2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7个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8个人才智库基地、5个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3个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2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个高校优质生源基地、1个高校干部人才锻炼基地、1个高校农产品供应基地。

以聚焦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全力做好人才“十大基地”建设。企业适应市场竞争,善用高校借智合作,提升企业产业能级。依托红光锅炉厂全国工业锅炉行业十强,建立红光锅炉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校外实践基地;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建立红光锅炉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建立爱科德冷暖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依托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企业做大做强。

以聚焦产业布局为导向,协同推进“十大基地”建设 。围绕“老城更新、新区崛起、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道外区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传统产业需要提档升级,新兴产业需要加快培育。依托主导产业特色文化和旅游、优势产业现代物流,建立以国民经济、现代农业、城市规划、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省内外高校专家智库基地;依托华南城、传化物流产业带,建立东北亚物流结算人才培育基地。形成人才共引共育共用机制,助力道外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聚焦地域资源和文化特色优势为导向,打造特色“十大基地”建设。道外历史文化悠久,资源禀赋。依托道外传统中医文化,建立名老专家智库基地;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道外小吃”,建立高校厨师培训基地;依托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关道遗址文化公园,建立国情、市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建设使高校人才了解道外、熟知道外、宣传道外、留在道外。

道外区将强化组织保障,坚持高位推动,组成工作专班,奖优罚劣督办考核,形成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决策机制、协调机制、落实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营造爱护人才,崇尚知识,尊重创造的社会认知,吸引更多人才根植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