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冰手套的背后

史庆龙和同事们在江上作业。

冻住的作业手套立在江面上。

□文/摄 王丽敏 本报记者 狄婕

寒潮侵袭下的哈尔滨最低气温达零下28摄氏度,6日,天空飘着雪花,冰封的江面上冷风刺骨。一只挂满冰碴的手套,“倔强地站立”在冰封的松花江面上,它的主人叫史庆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务段高铁路桥车间的一名桥隧工。

当日8时,在江面上,史庆龙和他的工友们已经开始冒着严寒在进行冰面钻孔测量作业。在他的上方就是松花江特大桥。这座桥是我国最北端高寒高铁哈齐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通过这条桥梁的列车最高行驶速度达180公里/小时,昼夜通过列车102列,其中普速列车40列,动车组列车62列。

每年冬天,史庆龙和他的同事们都会对这座桥进行河床冲刷断面测量,掌握桥墩基础的稳定性、倾斜度、偏移量等。“正常情况下,江下的河床是平整的,但是受到松花江上游洪水的冲刷,桥墩附近会出现一些深坑,深坑太深会影响桥梁的安全,我们要通过测量对比历年数据,确保桥梁安全。”史庆龙说。

记者看到,他们手持塔尺、测量绳、水准仪、地钻机等“武器”来到松花江高铁桥下的冰面上。按照预定勘测路线,在班长史庆龙的带领下,由两名执机手抬起钻冰机,随着内燃破冰机的嘶鸣,冰屑翻飞,才5分钟,1米长的破冰机螺旋刀片已经深深地“吃”进了冰面,江水随之涌了上来。作业人员的裤腿和鞋面溅上了水滴,在低温下很快结成了冰甲,防寒手套上更是冻满了冰碴。“今年的冰面比往年有点厚呀。”大家感叹道。

作业的间歇,班长史庆龙把手套摘了下来,结满冰碴的手套竟然立在了冰面上。据他介绍,每年冬天要对桥下中心线和上下游各25米的断面线冰面上钻出近400个直径为15厘米的测量点,每个孔需要两人协作5分钟才能钻空冰面,之后将测量绳放到冰孔内,记录河床深度,还要在原地进行10分钟水准仪测量河床的高长,完成整个桥梁河床断面测量任务需要5天时间。

之所以每年深冬的时候勘测,是因为只有冬天的时候,在江面上才可以行走,这样测量准确,而夏天坐船是无法测量准确的。

休息片刻,他们把钻冰时留下的残碎冰块清除掉,让江水露出来。然后把拴着“千斤坠”的测量绳小心翼翼地沿着冰洞放下。测量人员开始找点、立水准仪、读数,他们冒着严寒认真记录数据。经过测算,第一个测量点冰面厚度为700毫米,冰面到河床底的距离是3.8米。“咱们从冰河下钓上来的不是鱼,是保障桥梁安全的精确数据”,这是史庆龙和工友们常说的一句话。

白茫茫的松花江面呈现出冬日的壮观、美丽,从远处望去,史庆龙和工友们身影渺小而孤单,在他们作业的时候,哈齐高铁不时从上方的松花江特大桥上驶过。也许列车上人们并不知道桥下有这样一群保障高铁的“安全卫士”,但他们却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带给人们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