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南县兴十四展览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台现在还能打着火的拖拉机,这是1970年领头人付华廷带着大伙用1130多个零部件自己组装的——

一台拖拉机背后的 艰辛创业史

兴十四村城乡建设一体化建设规划沙盘。 马洪军 摄

村史展览馆里的拖拉机。 周静 摄

□周静

甘南县兴十四展览馆,坐落于兴十四村别墅群中间。3600平方米的展馆,共10个展区,有沙盘、有图片、有实物……走进展览馆,就仿佛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感受一代又一代的兴十四人,如何拓荒沃野,如何快速发展,如何铸造辉煌。

一幅幅图片、一张张报纸、一个个故事,记录着兴十四村发展的点点滴滴。展览馆的最后一部分,是第一代拓荒人当时生产生活实物展区,这里有他们住过的草棚子,有他们用过的弯钩梨,拉过的木推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一台现在还能打着火的拖拉机,这是1970年,付华廷领着大伙组装的。

执着 揣着大煎饼奔波买零件

在兴十四村党委书记、富华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付华廷的办公室里,他给笔者讲述了这台拖拉机的故事。

“北大荒,真荒凉,又是狍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付华廷的父辈们1956年来到兴十四村的时候,场景就如歌谣中唱的一样,到处都是荒原。他们成年累月在地里忙活,靠着弯钩犁、弯钩锄、弯钩镰,怎么也摆脱不了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窘境,更摘不掉全县最穷村的帽子。

1970年7月,付华廷被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在这样一个“三靠村”当头儿,他想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怎么能让乡亲们吃饱肚子。

村里劳力少,土地多,可是“三弯”限制了人们的发挥,劲儿没少使,就是开不出多少地。看着附近农场里的拖拉机,一台顶多少个弯钩犁,他们就羡慕,也想弄个拖拉机回来。

那时候拖拉机可是稀罕物,是国家控制商品,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想买必须有批件。

付华廷揣着大煎饼,跑到县里,希望能要个批件。可是跑了几天,到哪儿都吃闭门羹,没人搭理他。从家走时兜里钱就不多,折腾几天后所剩无几,在最便宜的澡堂子住下,就剩下8毛钱。第二天,他用8毛钱买了两个面包和一瓶汽水,两手空空踏上了返回兴十四的路。

一路上越走越气,越走越快,这几天受的委屈,化成了他心里一团熊熊大火。34里路,他就用了3个小时,走回到兴十四,他做了个重大决定:“不卖给我整个的,我就买零件自己装一台!”

说干就干。他和两个村民找到一本修拖拉机的书,按照目录整理了一份配件清单,“东挪西凑8000块钱,村民养羊的钱、卖猪的钱,反正不管啥钱,都让我给借出来了。”付华廷说。

背上一袋大煎饼,他就开始四处购买拖拉机配件。从离家最近的双河农场物资供应站、甘南县农机公司,到齐齐哈尔农机公司、黑龙江省农机局,以及内蒙古海拉尔、阿荣旗等地,足足跑了一个多月,付华廷连买带赊,连背带扛,弄回来1130多个零部件。

“有一次从哈尔滨回来,背了一麻袋零件,太沉了!下火车的时候一脚踩秃噜了,袋子掉到了火车下边,我也差点滑进去,多亏我一把抓住了站台,就那样吊着。火车没开,我只能卡在那里。好在那时候我身强力壮,胳膊有劲儿,拽住了,旁边的人也都拉着我。等火车快开了,我才爬上来,穿的棉袄棉裤全都被刮坏了。”付华廷说。“当时连摔带背东西勒的,身上弄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背回来的还都是小件儿,最沉的是发动机壳子。”付华廷说,“当时从甘南县买的。买完了拿不动,就从村里赶了辆马车去。马车在路上走走停停,我在车上一直看着。包里带着煎饼和炒的咸菜,背着军用水壶,饿了渴了,就在车上对付一口。”

眼瞅着一台拖拉机差不多都凑齐了,可是油箱买不着。油箱不是易损件,农机市场都没有卖的。跑了好多地方也买不到,付华廷愁的吃不好睡不好。有天他听说双河农场56团拖拉机多,有个备用的油箱。付华廷如获至宝,跟团长软磨硬泡,最后团长特批了卖给他。

零部件准备全了,他们到甘南县里找了个老司机杨占明,又从村里找两个精明小伙打下手,加上付华廷,四个人轰轰隆隆开始装拖拉机。这些零部件是东拼西凑的,所以不配套“不合牙”是常有的事儿。比如发动机是54马力,可买的后桥是75马力的,他们就想办法加工一下。村里没有车床也没有电焊,他们就拿着零件去双河农场,去甘南县的大修厂,钻眼儿、电焊、改装……一次次返工一次次磨合,元旦前,拖拉机终于试机成功!

成功 “疯铁牛”一天开地200亩

村里人奔走相告,咱们兴十四有自己的拖拉机了!

这个消息,很快也传到了县里。“县农机科的人听说后,来了4个领导,说你们自己装拖拉机,这还了得?目无国法,拖拉机得没收!还要罚我。我害怕了,我是怕拖拉机被没收,这可是乡亲们血汗钱一点点凑起来的。如果真被没收了,我怎么给父老乡亲交代啊。地没开成,钱还都霍霍没了。”付华廷说。“我就领他们到我家,整点土豆丝、花生米,让我媳妇去供销社赊了两瓶肉罐头,喝点酒、吃点饭。我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向他们汇报。他们问我,为什么装拖拉机?我说为了开荒。他们又问为什么开荒?我说为了多打粮食让乡亲们吃饱肚子。我说我装拖拉机,不是为了投机倒把出去卖。这几个领导看我态度诚恳,也的确不是干坏事儿的人,回去一商量还把我推成了典型,在全县表扬我们,并总结经验,说我们兴十四村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己动手搞配套。”

拖拉机留下了,兴十四村接着成立了农机具革新小组,研究与拖拉机配套的犁铧、播种机等等。没有钱,就在国营厂的废铁堆里寻找废弃的农机具,上废品站去买能用的废铁;没有电焊机,就用大缸盛上咸盐水,搞土电焊;没有电钻,就把机件背到双河农场去钻眼。大家连拆带修带装,农机具革新小组不但搞出了五铧犁、七铧犁、磙子、割晒机这些普通农机具,还创造了县里都没有的除草机、深松机等14件农机具。

转年春天,大地慢慢融化,付华廷开着自己装成的拖拉机,轰隆隆一开动,大家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

看着油亮亮的新土从犁下翻卷出来,大家都激动不已。这台沾满了大家汗水的拖拉机,仿佛也理解村民们迫切开荒的心情,成了一台“疯铁牛”,一天就能开地200亩,赶上全村人一年干的了。

1971年兴十四村开荒4000多亩,当年打了100多万斤粮食,村民们第一次领到了余钱。1972年,在省农机局、地区和县里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又买了2台拖拉机,到1979年,兴十四村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如今 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

的兴十四村,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先进农机500多台套,作业面积辐射兴十四村及周边耕地40多万亩,每年产粮6亿斤。土地全部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经营,全村耕地由村里2%的劳动力种植,98%的劳动力成为二三产业工人。

从利用资源发展畜牧养殖到白手起家大办农业机械化,从改土造田兴修水利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从兴办五小工业增加群众收入到借船出海华冠科技鸣锣上市……付华廷也实现了1972年他当选党支部书记时向乡亲们许下的诺言,“绝不让一个人受穷,绝不让一户掉队。”

展览馆中央是一块沙盘,浓缩着兴十四村的历史和未来。

2002至2006年间,兴十四村按照高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四个花园别墅小区,共计136栋;

建设了50万吨玉米精深加工项目,10万吨无公害水稻加工厂;

还有生物制药厂、花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煎饼厂和粗粮加工厂;

由于沙盘建设较早,村里的万吨智能库、有机肥厂、空心砖厂在沙盘没有显现;

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模块,核心项目是万米智能温室,主要用于新产品的试验展示及推广,旁边就是设施农业区,现有日光节能温室大棚和1331栋大棚……

“三年之内我们温室大棚总数将达到10000栋,还将利用30万吨秸秆发电项目的余热建一个全国一流的三百亩连栋智能温室,使之成为‘黑龙江的小海南,兴十四的小三亚’,使兴十四成为‘冰雪果蔬、采摘之都’。”展览馆的负责人陈利艳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