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毛毯 曾经的婚房标配

当年裕庆德毛织厂车间,女工正在车间工作。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哈尔滨人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周六周日或节假日的街上,可以看到长长的婚礼的车队。在推杯换盏的宴席之后,人们还要呼呼啦啦地去看新房。最让新郎官儿和婆家人露脸儿的,就是婚床上必须摆着一条或两条“卧虎”毛毯!这就是当时青年人结婚的“标配”。

纯毛提花的“卧虎”毛毯,是当年高档生活用品,是高级宾馆和车船卧铺所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当然,也是新婚嫁妆所必备,而且成为了时尚和风光。

“卧虎”毛毯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1981年。以生产纯毛提花毯出名的哈尔滨毛织厂,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全部采用新西兰进口的46支优质羊毛为原料,生产出“卧虎”牌纯毛提花毯,上市后一举走俏。当年生产了35万条,出口11万条。

在后来的“国优”评比中,全国几十个品牌的毛毯参加角逐。在全部遮挡厂名的情况下,评委们一眼就能认出“卧虎”,因为它与众不同——底绒丰满、水纹牢固、光泽鲜亮和图案典雅,取得了“国优”产品三连冠!

1993年,哈尔滨毛织厂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创建人之一的吕熙斋的儿子和孙子。“裕庆德”是哈尔滨毛织厂的前身,始建于1922年。客人们目睹工厂的沧桑巨变,对“卧虎”毛毯赞不绝口。

20世纪初,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得哈尔滨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华洋杂处、融合中西、商贾云集和文化繁荣的国际都市。但是,这里的纺织业并不发达,市场上的毛毯和毛呢,被日本和波兰所垄断。

1912年,曾在俄国海参崴等地经商的张道友,因特殊原因,返回中国。基于中国东北出产羊毛的特点,面对洋货充斥中国市场的现状,他决心筹办一座毛纺织厂。于是,张道友召集张用廷、吕熙斋等人,集资65万元,于1922年5月,在滨江县北二十道街筹建哈尔滨裕庆德毛织厂。当时,该地区为“四家子”,已经于1916年划属新市街,即现在的松浦大桥与友谊东路北侧的交叉处,就是2007年拆除时的哈尔滨毛织厂原址。“裕庆德”厂区面积2.6万平方米,在当时,哈尔滨只有几家工厂,“裕庆德”是仅有的一家中国民族工业企业,

裕庆德毛织厂从筹建之时起,首先是瞄准了世界先进技术,从德国购入毛纺织染生产设备,形成了产业工人队伍。其次是在厂房的建筑上敢为天下先。纺织业是机械密集生产,那么多机器同时生产会有共振,所以要求厂房不仅采光好,而且不怕震,所以一般纺织厂都是锯齿形的平房,可是裕庆德的主要厂房却全是二楼。据说,当初盖房子时,地上支起两口大锅,烧上大木头,水开后,小工把两垛砖头放到锅里,“咕嘟咕嘟”煮到砖头不冒泡了再砌砖。纺纱、织布的几十台设备全部在二楼。每天24小时生产,常年累月的震动,直到工厂拆除历时80多年,厂房完好无损。

1924年正式投产,生产出中国第一条纯毛提花毛毯,为哈尔滨创下了一个“中国第一”。“裕庆德”毛毯的注册商标是“太少狮”牌,其创意取材于中国传统纹样“太狮少狮,同滚绣球”,寓意“子嗣昌盛”,期望平安。“太少狮”上市后,开始销售到全国各地。

为了提高纯毛提花毯的质量,厂方又以高薪聘请了波兰技师,引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使毛毯毯面立绒、光亮,其毛毯质量明显提高,可以和波兰高级毛毯相媲美。从1926年开始出口日本和朝鲜,年产量可达9万条。到1931年,“裕庆德”共生产毛毯、毛呢达到44个花色品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哈尔滨毛织厂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使“卧虎”毛毯形成了系列。原料有新西兰羊毛和马海毛(安哥拉山羊毛)的,规格有窄幅和宽幅的,花色有两色和三色的,并且成功地实现了防蛀处理。“卧虎”毛毯的原料和质量,获得了国际羊毛局的认证,产品得以标注“纯新羊毛”“防蛀处理”的标识。“卧虎”毛毯享誉全球,先后出口到37个国家和地区。

“卧虎”毛毯不仅有着严格的工艺标准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更是生产工人的辛勤劳动的成果。在当时,没有私家车和便利的公交车,上夜班的女工们有的只能是父亲或爱人骑自行车来送。纺织行业是机械化连续生产,“歇人不歇马”,到点了必须准时接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哈尔滨毛织厂同样承受了改革大潮的冲击。尽管哈尔滨毛织厂从城市版图上消失了,但昔日的“卧虎”毛毯有的人家还用着,那份柔软、温暖依旧。有的老年人用来“压箱底儿”,保存着的,是那份恋恋不舍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