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协同”深化校地精准合作

集聚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

今日绥芬河冬景。

招聘人才座谈会。

绥芬河市每年招才引智活动都吸引众多大学生关注,报名踊跃。(本报资料片)

组织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走访绥芬河相关单位,对当地经济发展结构深入了解。

□文/摄 高研 本报记者 杜怀宇

绥芬河市以统筹推进重点人才工程、项目和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校地合作共赢为核心,以持续集聚高校人才服务自贸区经济产业发展为目标,依托地缘优势,发挥产业优势,突出特色优势,确保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推进“人才基地”建设。

搭建合作平台 打造基地引擎

围绕自贸区经济、产业发展需要,以建设人才智库和高校科研平台延伸为载体,绥芬河市多重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大力集聚高校人才到自贸区创新创业,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协同”的校地合作格局。

搭建智库型研究机构平台。与东北林大和哈商大签订战略协议,注册成立绥芬河自贸片区首家智库型研究机构——自贸区绥芬河片区哈尔滨商业大学自贸研究院,探索成立东北林大长江学者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广泛聚合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业及国际学术力量,开展自贸区建设专项研究,实现柔性吸纳高端人才到绥芬河市创新创业,助推开发开放。

搭建科研优势转化平台。依托综合保税区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园区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食品工业研究所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及时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绥芬河远健进出口有限公司获批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教学科研基地”,在海参种苗繁育、饵料研制等方面进行产学研探索。

搭建对俄校企合作平台。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共同举办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经贸与投资合作培训班,优选26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通过专家授课、咨询解答、企业对接合作、实地考察4个模块,围绕投资贸易政策等7个专题进行学习,全面提升了绥芬河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视野,26家企业与俄方11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实现了学习培训与经贸合作的融合发展。

创新学习载体 夯实基地根基

绥芬河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人才资源,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着力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建设。

“请进来”筑牢发展根基。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围绕自贸区建设、对俄经贸、电子商务等方面开展12期专题讲座,搭建全市各类人才获取最前沿领域、最新知识、最急需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平台。

“走出去”厚植创新根基。分类组建专题培训班,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的学科优势,分赴不同高校开展专题培训。围绕改革创新、突发事件处理、招商引资、全域旅游、现代化城市建设等内容,与深圳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开阔党政人才创新工作思路和增强履职本领。

“云平台”稳固战疫根基。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邀请外交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利用“云平台”开展线上培训,组织全市350余名人才以“屏对屏”方式深入学习,及时为疫情防控一线的各类人才“加油充电”。

加大引才力度 拓宽聚智渠道

将“人才基地”建设与引才聚智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建立“市级领导+牵头单位+高校”的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招聘。通过开展市委书记进高校宣讲活动,召开“东北五校”(哈工程、哈工大、吉大、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就业协作体走进自贸区绥芬河片区人才调研座谈会,举办高校专场招聘会等系列举措,累计面向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招聘急需紧缺人才146名。

吸引中俄高校实习生。依托职业教育中心,积极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经济服务大学纳霍德卡分校、国内的哈商大、东北石油大学、哈师大、牡师院、黑幼专等高校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等方面合作,累计承接中俄高校毕业生到职教中心开展实习实训1500余人次。探索开辟候鸟式、联盟式、项目式引才渠道,计划组织200余名东北林大和哈商大等高校学生来绥芬河实习实训,将高校的先进理念和科研成果导入自贸区绥芬河片区机关事业单位、园区企业和重点项目等部门单位。

建立科研院所工作站。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科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等单位来绥芬河实地考察,积极争取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到绥芬河市落户,借助国内顶尖学府的人才、科研、技术优势,将绥芬河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和自贸建设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