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 ”冰城

□本报记者 杨镭

一间仅比普通中小学教室稍大的房间,地面上铺着3条18米长、1.6米宽的剑道。在两条剑道上分别有2名身穿白色击剑服、头戴头盔、手持长剑的孩子在对战。只见他们摆好架势,用标准步法缓缓移动,蓄势待发,一旦发现机会便如疾风般将剑尖刺出……

“来,那‘小黄鞋’,我来会会你!”击剑教练李丽秋向一个穿着一双黄色击剑鞋、看起来很壮实的男孩“发出挑战”。俩人披挂整齐,李丽秋向男孩做出一个调皮的挑战动作,俩人的对战随即开始……

记者目睹的这一幕发生在哈尔滨的一家青少年击剑俱乐部。无论练剑的孩子们,还是这里的几位教练,也包括俱乐部经营者韩淑梅,都早已习惯并且沉浸在日复一日的长剑碰撞声中。击剑这一“古老”的竞技项目,时下正在成为冰城一些孩子们的兴趣选择。

结缘 从完全陌生开始

“小黄鞋”叫刘子谦,教练和其他一起练剑的孩子们,平常都习惯叫他的小名“多米”。不光是他,教练们对这里的孩子们,以及孩子们相互间,都习惯称呼小名或者绰号。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从小在这儿练剑,已经太过熟悉。

刘子谦今年上初二,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练剑,已经练了5年。当初开始练剑,就是因为喜欢,“我看过一个电影,里面的男主角击剑的样子简直太帅了,所以当时就很想学。那年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有击剑俱乐部在宣传,我就拉着来接我的妈妈过去咨询并报了名。”

韩淑梅2008年开始办击剑俱乐部的时候,在哈尔滨乃至全省,除少数专业运动员外,几乎没有人参与这个项目。说起来,韩淑梅当初对击剑也不怎么了解,只是由于当时在北京体育大学上学的外甥女齐云从事的是这个项目,才想到要办这么一家俱乐部,现在想起来就是一个小冲动。

齐云现在已经是韩淑梅击剑俱乐部的“教练”。李丽秋当时是这里最早的教练,那时李丽秋还是省队的运动员,出来当教练属于兼职,直到2012年退役之后才成为全职。

李丽秋从小练的是篮球,17岁那年,省击剑队选材时,她1米78的身高吸引了教练的目光,她才开始从事这个完全陌生的项目。

热爱 在剑道上见证成长

“小多米也换成人剑了,他们都长大了。”与刘子谦进行完实战训练,李丽秋感叹到。在对战中,她一直在告诉刘子谦,如何根据成人剑的长度,改变原先用儿童剑时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如何与对手保持合适的距离。练习结束后,还不忘对刘子谦的妈妈叮嘱一番。而在这时,刘子谦主动到场地边练起了跳绳,这是击剑项目重要的体能训练。

陪儿子练剑5年,刘子谦的妈妈也颇为感慨。这5年里,她在这件事上花掉了大量精力,也全程见证了儿子的成长。“我们很希望他有个体育方面的爱好,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磨炼意志品质。”

“刚练剑的时候,我也曾经想放弃。当时我刚来,和其他小孩都不认识,而且他们很多没上学就开始练剑了,我和他们实战总是输,就不想练了。”刘子谦说起了当年的“糗事”。

经过一段时间刻苦训练,刘子谦开始能够战胜小伙伴们,也渐渐与大家打成一片,真正喜欢上了这里,喜欢击剑。

刘子谦的妈妈告诉记者,刘子谦现在穿的击剑服,是去年上初中时刚换的。开始练剑时,她在韩淑梅的建议下,特意给儿子买了大几号的服装,后来一直穿到了小学毕业;花费比较大的地方是剑和头盔,基本要一年一换,不同档次的价钱差很多,但大约每年都要花费几千元;另外,就是学剑的学费。“我家条件还可以,能够承担他学剑的费用,更主要是能看到他通过学剑获得的成长。如今,孩子不但身体素质很棒,性格上也更加坚强、有毅力。”

现状 在冰城受到更多认可

李丽秋现在已不是这家俱乐部的教练了,当天她来到俱乐部,是专门来指导她教了好几年的刘子谦,属于友情奉献。

两年前李丽秋结婚后,决定和新婚丈夫出外闯荡一番。去年初,她辞掉俱乐部的工作,去了深圳,还是做击剑教练。“在深圳教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比在哈尔滨累。每天安排的课时数都要比这边多,每节课带的孩子也更多。相比之下,那边的家长对体育教育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都更高,项目普及程度也更高。”

在深圳工作的一年多时间,李丽秋的收入不错,但是由于实在适应不了那边的气候,小两口还是决定回到哈尔滨发展。回到哈尔滨以后,她发现这边的击剑运动开始逐渐普及起来,在城区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新的击剑俱乐部。哈尔滨越来越多的学校,包括小学、初高中和大学,也开设了击剑课程。

韩淑梅告诉记者,虽然现在哈尔滨面向成人的娱乐、休闲式的击剑场馆还很少,但她还是很有信心。回忆当初刚建俱乐部的时候,击剑在哈尔滨还特别冷门,几乎招不到生。那段时间她下了很大功夫联系了多所小学,送课进学校。渐渐地,俱乐部的孩子多了起来。“很多孩子从没上小学开始,一直练到初中毕业,上高中以后由于学业太忙基本就不练了。这几年,每年都有这样的孩子离开,也都有新的孩子补充进来,俱乐部练剑孩子的总人数基本稳定在2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