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顾忠国

种参三十载 拳拳匠人心

□文/摄 本报记者 马一梅 李健

黝黑的脸庞、魁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目光,记者在八面通林业局有限公司枯河沟经营所见到全国劳动模范顾忠国时,他正和工作室同事们研究人参新品种。

说起如何走上种参这条路,顾忠国的思绪飞回到35年前。当时不满18岁的顾忠国从山东老家来到黑龙江,走进了八面通的参场。从此顾忠国就和这片大山,和人参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来到参场,顾忠国被分配给一位老技术员当学徒。师傅退休了,顾忠国就做起了参地的技术员,这一干就是7年。

然而由于人参市场萎靡不振,经营成本比较大,参场黄了。技术员当不成了,可日子还得过。“当时,正好林业局鼓励职工发展林下经济,我本身有技术的优势,思来想去,决定经营果园,种起了南果梨。”顾忠国当时对自己要干啥非常明确。几年后,顾忠国又在果树下养了2000多只森林鸡,培育了绿化苗木,栽种了五味子等药材……就这样,在顾忠国的管护责任区里,特色经济林基地搭建了起来。

果园收益好了,手里也有钱了,日子过得挺舒服的,可看着老参场,顾忠国心里总是空落落的。2001年考察学习时,顾忠国到了人参之乡吉林。望着那红艳艳的人参花,顾忠国心动了。当经营所领导得知顾忠国想继续承包参场,就为他联系了信用社贷款2万元。有了单位的支持,顾忠国种植人参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了。

创业的路上总是充满艰辛。顾忠国开始种参的时候是春季,雪刚化,土地还没有完全解冻,那时候,每天都是棉鞋湿透、棉裤湿半截、浑身上下都是泥巴。

人参对生存条件要求苛刻,如海拔高度、土壤性质、物种的参与、土地坡度等,满足人参生长的地方一般都是深山老林,野兽经常出没。一次,在考察时顾忠国遭到野猪的攻击,被逼逃到大树上,一天一夜没有下来。“没有电话,没有救援,直到野猪走开了才得以脱身。”想起当时的情景顾忠国现在还心有余悸。

2005年,顾忠国投资4.4万元继续扩大人参种植面积,种植移山参1500平方米、林下参2664平方米,当年野山参结籽售出了5万多元。这是顾忠国种人参的第一笔收入,第二年连籽带参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数着手里的钱,感觉几年的辛苦付出值了。”顾忠国深有感触地说。

2014年9月,“顾忠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现在,工作室人员由8名致富能手和典型组成,形成了党政支持、劳模挂帅、职工参与的创新团队。在顾忠国带领下,工作室成员经常开展技术交流,分享最拿手的新技术、新经验。

个人富了,顾忠国想到了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把十多年来积攒的经验传授给身边的职工,鼓励他们种人参。参地里如果有病虫害,顾忠国总是第一时间上门去帮忙。有人问顾忠国,你这不图名不图利的为啥呀?“最困难的时候经营所帮了咱,你们有困难的时候咱也不能看着啊。”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20年,顾忠国所在的经营所有40余名职工参与了林下参项目,林下参种植面积近万亩。

产业干大了,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2012年,顾忠国荣获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5年,顾忠国被授予全国农业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16年,顾忠国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面对荣誉,顾忠国感到更多的是责任。随着这些年的良性发展,顾忠国所在的枯河沟经营所人参产业形成了沟系种植基地,创出了品牌,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顾忠国以“责任、坚守、创新、情怀” 的匠人精神,在振兴林区产业、推动森工改革转型的路上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