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国博”的老机床讲述一重往事

坐标镗床。

精度保障制造利器——2654型镗床。

万能冲剪机。

6642龙门铣床。

文/摄陈建军 姚建平

2020年12月2日,中国一重在富拉尔基总部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十台“一五时期”产机床,其中,拥有纯正“苏联血统”产机床7台,国产机床三台。它们被装载在28个木制包装箱内通过七辆重载平板车,一路高歌驶向祖国首都北京。

1

十台老机床进“国博”

此次捐赠的十台机床可谓种类齐全:有车床、铣床、镗床、刨床、磨床、钻床、齿轮加工机床、螺丝磨床和专用万能冲击剪机床,它们伴随中国发展60载,承担一个个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创造了一个个国家及世界首次,涵盖了生产制造关系国家民生安全的大国重器中国一重(前身第一重型机器厂)全部机床种类。

说起这些设备的由来,还要从中国一重的历史聊起。1954年国家批复建设第一重型机器厂是苏联援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作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长子”,被誉为“制造工厂的工厂”。

据老一辈的一重人讲,当时厂里有近18000名职工,但是钳工并不多。“车、钳、铣”没法比,说的就是车床、铣床的操作者和装配钳工,最高级别为八级工,当时来讲那是普通工人十分仰慕的,八级工是工人岗位中最高技术等级。“级”是衡量工人师傅技术水平的标准。

与级别相匹配的还有相应的工资待遇。那时候工资发现金、粮食定量、物品凭票购买。八级工的月工资是108元,1元一张、一捆100张,被身边的人戏称为开工资“不打捆”、“老高了”。这样的技术工种入厂要学徒三年,徒工每月只有18元,三年学徒期满,通过实际考评合格,才能晋一级工,工资为33.5元,而工厂里的天车工和汽车司机,最高级只有六级。

2

2654型镗床,服役整整60年

2654型镗床在中国一重捐赠国家博物馆十台机床中,外观尺寸最大,单重最大。这台机床是1959年苏联斯维尔德洛夫工厂制造的,厂址位于列宁格勒市。它在中国一重服役已整整60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工作台可以360°回转和优越的镗铣功能。

从建厂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末,都是重型装备制造厂重点把关机加设备之一,而这个机床首位主技工叫张书润,是全车间五位“八级工”之一,张师傅在一重工作20多年,带出六位徒弟各个都是镗工中的高手。其中,一个徒弟叫杨希坤,上世纪90年代与爱人一同调到北京某国营机械厂工作,当一名镗工。据回忆,工厂当时接到一批国外合作产品的订单,这批产品几何形状复杂,形位公差精度要求极高,这个车间的师傅别说如何干了,见都没见过,供货合同要求二十天内交货,合同约定:每脱期一天要向外方交1000美元违约金,当时急的机床操作者拿图纸找车间领导,要求将这批工件委托给其它企业去加工。

此时,刚到不久的杨希坤,先看了看图纸,又看了看工件,对车间主任说我来试一试。他没有急于加工工件,而是先对工件毛坯进行了反复测量,不慌不忙地画了一张简图,请车间按照他画的图自制了一套夹具,有效地解决了工件反复装夹、无法保证工件形位公差精度的难题。

杨师傅只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就将这批工件全部加工完成,且件件产品合格,负责此产品检验的外方专家赞叹不已,都对杨希坤竖起了大拇哥。他也因此,不到半年就破格被提拔为车间生产主任。两年后,杨希坤出差回到一重见到工友时,谈起这段经历时说,如果没有张师父的谆谆教诲和自己在2654机床的锤炼,以及一重产品多样性的磨砺,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

3

每次路过,他都要看一眼6642龙门铣床

安装在重型装备制造厂减速机工部,这台6642龙门铣床,1958年苏联生产,60多年来加工的齿轮轴、箱体、万向联轴器、六头蜗杆、方轴等零部件,遍布中国一重出产的冶金装备、专项装备、锻压装备、机械压力等产品之中,如果进行零部件追溯,都可以找到它加工的部件。

伴随这台机床时间最长的操作者叫姚书秘,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从部队转业入厂的学徒工,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同期入厂青工中的佼佼者,两年后就当上了6642龙门铣床的机台长。由于工作肯吃苦、任劳任怨,领导交办的工作从没有说“不”字,总能按时保质完成,是车间里月月“千台时”状元。

当时工厂按照工件工时量来计算一个操作者一个月的工作量,他每个月完成的工时是普通机床操作者好几倍。一年时间下来,他加工完成工件的工时量,相当于常人2-3年的工时。因此,他被人称作跑在时间前头的“老黄牛”。姚书秘也从车间先进生产工作者,成为公司和市级劳动模范,后来又成为了工段长。

车间为了不让他一身绝活失传,同时安排了两个技工学校毕业生给他当徒弟,他对徒弟要求非常严,考核标准高,很少表扬。他的徒弟常说,能从师傅口中说,这活干的还行,这已是最高奖赏了。经他培养的两个徒弟,一个成为工艺处的工程师,另一位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段长。

这位工段长就是王树春,他1982年技工学校毕业分配到重型装备制造厂减速机工部(26车间)6642龙门铣床工作,师从姚书秘,1990年成为这个工段工段长。

他说,前些日子,在一重新闻得知我曾经工作过的6642龙门铣床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心里十分高兴。王树春技校毕业来到工厂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热情非常高涨,钻研技术、多出产品、多出工时蔚然成风,又得益于师傅言传身教,他的机械加工技术也很快提高。

刚入厂时,王树春每天上班第一项工作就是对设备进行保养,机车导轨及各个点依次注油,然后开始全天工作,每天下班前仍然精心擦拭机车,特别是周末还有个大清洗,甚至机床的地脚螺栓都擦的干干净净。

上世纪80年代一重机械加工设备不同于现在的中国一重,当时数控设备寥寥无几,数显设备少的可怜,6642龙门铣床既不是数控,也不是数显,他操作此设备时,该机床已服役近30年,加工精度逐年降低,在一重从事过机械加工的都知道,一重生产的各类产品,几何精度高,尺寸要求严,更何况这台机床常年满负荷运行,非精密机床加工难度可想而知,为确保生产任务顺利完成,除了机床日常精心保养外,一定要熟练了解掌握机床习性。

2007年,王树春调离了原单位,因工作性质所致,也时常路过且看看曾经与他朝夕为伴的6642龙门铣床,每每来到机床旁,总有一种亲切和难舍的感觉,甚至几次与它合影留念,并将照片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每每看到便想起与它一起相伴工作的美好时光。每天白班、夜班、甚至3班倒作业,全年设备故障率极低,偶尔出现过小的设备故障,短期内便能修复,但从未出现过长时间罢工现象。

王树春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到国家博物馆去看望它,在此真心的谢谢她,再见了6642龙门铣床,我曾经的好伙伴。

4

万能冲击剪机床,曾为核电产品生产立下大功

M582型螺丝磨床和H653型万能冲击剪机床都是苏联1958年产,也是中国一重从建厂至今“独生子”机床,其特殊地位也被誉为机床界的独角兽。螺丝磨床来自苏联,产自器械工业部、主机工业部内磨床制造厂,厂址在莫斯科。该机床可谓有着极高贵的“血统”,这台机床为公司核电产品生产立下了大功。

据该厂的负责人介绍,这台机床承担了公司从30万千瓦、60万千瓦、100万千瓦全部首台套核电顶盖主螺栓最后一道序加工,也为我国首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研制成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这台机床是在2016年末退出公司生产舞台的。一是机床操作者退休了无人会操作此机床。二是公司改造新购入了数台数控卧式车床,加工的螺栓完全可以满足最终产品对螺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无需再用螺丝磨床加工保证产品螺栓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要求。但它当年驰骋在一重高精度螺栓加工最后一道工序的英姿,一重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核电事业发展史上,也应该会浓墨重彩有它绘就的一笔。

万能冲击剪机床是中国一重金属结构厂一台专用设备,主要用于小件型钢下料,如角钢、工字钢、H型钢等。由于公司产品生产结构的调整,2010年更专注于核心装备制造,原有中小件产品中国一重已不再自己生产,改为外协专业厂配套生产。因此,此设备退出一重生产舞台已近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