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音乐的红色与乡情

□王安潮

北安是一个地处北国的小城,民风淳朴的它又到处饱含红色文化氛围。漫步街巷,善歌爱唱的北安人总是用那高亢嗓音,爽朗情绪,表达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激情满怀的北安人总会用那明亮的歌喉,昂扬的情绪,表达着他们对红色文化的颂扬与豪情;放眼旷野,深处在北大荒腹地勤劳的北安人总会在耕耘之余,用铿锵的节奏,舒展的旋律,展现出他们的爽朗与热情。

如果留意的话,就会发现红色文化是北安音乐的重要主题,一场场晚会中的表演曲目有半数以上的作品聚焦了红色文化,尤其是作为红色文化重要来源的延安题材,是歌唱的主体所在。翻阅史料,我知晓了北安与延安有着太多的情感纽带。抗日战争后,延安革命工作者来到北,带来的红色文化基因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从新中国初期的歌剧《星星之火》京剧《红灯记》在这里诞生并走向全国,到近年来涌现的《红旗飘飘》《仰望永远的红旗》《曙光》《红色的路》《壮阔征程》《东北有个小延安》等,北安人将“红色的路”一路阳光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从延安到北安”是近来北安大众音乐文化的主旋律。

北安音乐的又一大主题是乡情。穿城而过的乌裕尔河,年年丰产的北大仓,山岭上的白桦林,冬季里舞动的冰雪等,都是“大美北安”的音乐题材。城市规划的文化设施,像“北斗七星”似的散布于北安市境内,《北斗七星领航城》唱出了由衷的豪情;点缀美丽北安的白桦林里产生了《白桦林之恋》,北安人的母亲河乌裕尔河催生了《乌裕尔河之恋》,而远去的北安庆华厂成为风景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后,《远去的背影》歌唱的是“英雄”的“不朽时光”。“塞北明珠”的北安,正在以其新兴的北方之城、“兴旺之城”而绽放在黑土地上,而这些切实可感的、可以“触摸的乡情”,也成为外出北安人唱出《北安是我家》《家乡的思念》《我要回家》的心声所在。

如果再走进的话,还会感触到小城北安人眼界和胸襟的开阔,它们是 “明天一定会美好”的胸怀所在。近年来,边瑾、刘峤、接彦超、刘振华等一批北安音乐人推出了200余首新歌。在这些新歌中,艺术视野开阔,音乐题材广泛,展现了北安人礼赞家乡、放眼各方的胸襟,乐坛刮起“北安风”,北安文化人抓住时机地搞起了全国性的采风创作活动。现代的北安人在唱着《山口湖之歌》《放牧情歌》《鸭绿河之恋》《龙江龙》之时,也会有“远方与诗”、“万巅之上”甚至“飞天”的情怀与宏志,从近在咫尺的“大网滩渔火”、“大荒夜色”到“大江流向东”等,歌唱的主题在不断伸展,视界的对象在不断扩展。

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北安人“乐由心生”的歌唱情怀外显的初心所在,家乡山野中的花总是心中最美的那一朵,川流不息的乌裕尔河总是让人最感幸福的那一流,“哪里是天堂”?可能是林业工人的“心爱的林场”,可能是农场工人的黑土北大仓,可能是社区百姓心中的最兴旺的“吉祥家园”。而唱响这些主题的是北安人,他们的热情、激情与豪情,是北方民风民俗的原生所在,这些音乐题材从历史传来,从土地载来,从圣地走来,北安的音乐唱出北国的风情。薪火相传,豪情永驻,它们定将会在新时代存续、传扬,唱响今天北安的新风貌、新景象、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