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见闻

为冷链食品“体检” 让群众选购安心

工作人员为运货车辆消毒。

工作人员正在对货物进行核酸取样。

货物正在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

□文/摄 本报记者 刘艳

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全方位雾化消毒,通过传送带将消毒静置后的冷链食品装车……这是记者12日在位于江畔路上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看到的场景。从1月8日开始试运行,截至1月13日,已有来源地为国产和进口的总计16748件、176.896吨的冷链食品进入道外区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接受监管。

记者现场了解到,凡进入道外区储存、加工、销售的冷链食品,均需先进入集中监管仓,根据来源地等进行核酸检测、预防性全面消毒后,方可运送至各大冷库及销售点。冷链食品进入此仓前,需由进货单位向辖区市场监管所报备货物来源地、货物内容、司机姓名、车牌号等信息,报备登记后将进口冷链食品统一运送至集中监管仓。

为有效防控和阻断冷链食品相关疫情传播风险,集中监管仓采取“人物并防”的防控措施。

先说“人防”。集中监管仓内,130箱内蒙古羊排正在一箱一箱地进行消毒。在集中监管仓院内等待的“华牧肉业”负责人孙长山表示,货物运到哈市后,他跟随转运车辆一起来到集中监管仓,并按规定提供了货物的出厂检疫报告、货物核酸检测报告、公司证明、厂家来货证明等,交给工作人员查验。工作人员对随车人员和车也进行了消毒。记者在与孙长山的交谈中,突然听见院内响起轰鸣声,寻声望去,只见院内两名工作人员正手持消毒机向停在院内的一辆车的外部和内部全方位喷射,进行次氯酸钠雾化消毒。

“物防”同时进行。冷链食品进入集中监管仓后,经过核酸检测及外包装消毒环节,静置存放30分钟后,为随车人员发放《集中消毒交接单》,包含消杀、核酸检测证明等信息,再将货物运回车辆,形成闭环管理。

消毒过程非常严格。记者在现场看到,集中监管仓设置了两个进货口,两个出货口。两个进货口分别为国内低风险地区货物的进货口和进口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货物的进货口。对于来自国内低风险地区的货物,需进行外包装消毒及核酸抽样检测。在国内低风险地区货物进货口,记者看到车辆与传送带对接,工作人员将一箱一箱待消毒的货物放到传送带上,两箱之间间隔半米,通过传送带缓缓前行,陆续进入室内的次氯酸钠雾化消毒区和紫外线照射消毒区进行两次消毒。同时还有工作人员对传送带上还未消毒的货物进行核酸抽样检测。

对于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途经未卸货物的除外)和进口的冷链食品,除了外包装消毒外,必须先对每箱货物逐箱进行核酸检测,司机也要进行核酸检测。“现场可以进行核酸采样,采样后拿到第三方机构去检测。这类货物必须要等到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后随车人员和货物的检测结果呈阴性后,再对货物进行消毒,随车人员才能将货物拉走。如果货物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要将货物暂存至集中监管仓内的核酸检测阳性样品暂存间,同时将按相关要求对货物进行处置。随车人员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将立即上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待下一步的处理。从这几天的统计数据来看,集中监管仓从8日试运行以来,绝大多数的货物为国内低风险地区的货物,少量为进口货物。货物和随车人员的核酸检测结果目前一切正常。”道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方敏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元旦假期,道外区市场监管局制定计划,多方协调,统筹推进,推动道外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建设。集中监管仓建造了工作区、消毒作业区、停车区等多个分区,并按照防控标准设置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等区域。“集中监管仓的建立将进一步强化冷链食品的安全监管,节省企业消毒成本和核酸检测成本,既能防控疫情传播风险,又可以让群众购买到放心的冷链食品。

方敏说,下一步,他们将强化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对冷链食品特别是进口冷链食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精准处置,对进入本区储存、加工、销售的进口冷链食品,做好集中监管工作,最大程度防控和阻断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传播。